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是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惠民工程。城鄉環境衛生狀況關系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反映社會精神風貌和文明進步程度。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是創造發展優勢、增強競爭實力的環境工程,也是完善城鎮功能、塑造品牌形象的管理工程。一個地方城鄉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系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直接影響招商引資的效果,直接展示對外開放的形象。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是守護和提升香格里拉品牌的必然要求,是香格里拉實現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內生動力,也是香格里拉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 2014年11月6日上午,香格里拉縣召開“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香格里拉”行動動員會議,啟動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一年來,香格里拉市各單位、各部門嚴格依照各自的職能職責,認真按照《香格里拉縣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香格里拉”行動工作方案》,切實擔負責任,扎實開展了一系列的專項整治活動且取得明顯成效,但從全市范圍來看,要鞏固環境綜合整治十二個專項行動的成果,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和困難,筆者就香格里拉市環境綜合整治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以及對策措施,淺談幾點認識。 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是城鄉居民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由于群眾對環境保護意識淡薄,車窗拋物、隨手亂扔亂倒垃圾等現象十分突出,使城鄉環境治理工作大打折扣。 二是“白色污染”死灰復燃。 2001年4月6日,香格里拉市頒布實施了《中甸縣關于禁止銷售、提供、使用塑料袋的規定》,首次從政府高度展示了向“白色污染”宣戰的勇氣和決心。“禁白令”發出后,香格里拉市多措并舉,堵住了“白色污染”源頭,經過10多年的努力,迪慶州“禁白”工作,已在全州范圍內成功推進并取得顯著成效。然而,近年來,在城內個別超市、農貿市場、居民生活區依然有不少人兜售和使用塑料袋,鄉下超市、百貨商店都有塑料袋出售,導致白色污染反彈,嚴重影響了城鄉市容環境。 三是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覆蓋面小,只涉及周邊單位和鄉鎮、社區、村(居)委會,且監督檢查力度不到位。 四是農村衛生設施不健全,改廁工作滯后。近年來,迪慶州積極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推進“一池”(沼氣池)、“三清”(清理糞堆、垃圾堆和柴草堆)、“四改”(改水、改廁、改灶、改圈)工作,全面清理村莊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貼亂畫,合理布設柴草堆放點,保持村莊整齊干凈,但由于香格里拉市農村人口分布較分散,加之資金缺乏改廁工作范圍狹小,目前,全市每個鄉(鎮)只有個別村民小組擁有集體公共廁所且存在排水體系不完善、污水排放、糞便處理難度大等困難;公廁公共衛生存在臟、臭、隨地大小便等現象。 五是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常態管理和長效治理存在一定難度。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全市城鄉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基礎設施明顯完善、衛生環境有效提升、監管加強、群眾滿意度較高,但只要綜合治理工作稍一松懈,“臟亂差”問題就會立即反彈,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機制不健全、監督問責不到位、方法措施缺乏針對性等。 二、解決香格里拉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是多形式、多手段加大環保知識宣傳。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宣傳環保知識;在人口密集場所設置環保宣傳專欄宣傳環保知識;充分發揮相關職能部門的作用,開展環保知識進機關、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活動,提高公民的參與意識,增強環保責任感、使命感,強化環保行動的自覺性;擴大宣傳領域,充分利用短信、微博、微信等方式,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二是繼續開展“禁白”工作。加大對使用、出售塑料袋等破壞環境行為的嚴懲力度和環保知識宣傳教育,堵住“白色污染”源頭。 三是擴大門前“三包”責任書的簽訂范圍。將門前“三包”責任書的簽訂范圍擴大到社區、商鋪、學校、企業、居民戶等,并建立城管、工商、衛生部門考核,社區進行評定的聯動機制。實行勸導為主,罰款為輔的管理機制,使大家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同時,加大對城市管理的投入,提升城管人員的專業素質,建立相對穩定的城管隊伍,緩解正式人員不足的矛盾,確保門前“三包”責任制的落實。 四是多方籌集資金,繼續加大對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以戶為單位推進改廁工程。通過讓農民投工投勞,政府給予資金補助的方式,在自家宅基地內建衛生間的形式持續推進。 五是建立和完善城鄉環保機制。(一)簽訂環保目標責任書。明確市級各部門和鄉鎮環保工作任務,市政府與市級各部門和鄉鎮簽訂目標責任書,鎮與村、單位、企業;村與各村民小組,轄區內養殖場、企業實行一級負責一級的責任體系的環保監管網絡。(二)健全考核機制。將環保工作納入全市目標考核內容,城鄉考核力度一致,并實行環保考核一票否決的辦法,其措施是:在機關與年度主要目標考核掛鉤;在農村與各項惠農政策掛鉤。(三)建立投入機制。把農村垃圾處理等納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由政府投資建設,采取“村收集、鎮(鄉)中轉、市處置”的運行機制。(四)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對涉及環境權益的規劃、項目,要聽取公眾意見,保障公眾對環境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營造公眾廣泛參與,主動投身于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五)是完善環境制度。完善環境衛生村規民約、畜禽養殖環境管理基本要求的修訂,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制定環保管理制度。(六)成立環保“暗哨”監督員,建立環境管理長效機制。在鄉鎮、社區、企業、街道等場所,選取社會熱心人士當任環保監督員,讓其擔當起檢舉環境污染和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并以影像的形式“保存”環境違法事實的職責。(七)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明確政府工作職責,細化部門目標任務,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同時健全督查機制,創新和規范考評辦法,采取巡查、暗查、抽查等方式,對轄區內各部門、各單位承擔的整治任務進行督查和考核,及時通報情況。定期評選表彰環境衛生優秀單位、企業、鄉鎮、社區、村民小組,建立獎懲機制,推動整潔行動各項工作措施落實到位。(卓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