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傈僳族傳統村落,因為一支“阿尺木刮”歌舞聲名遠播。也因為這支“阿尺木刮”,帶動了傳統民族文化產業的興起。11月22日,我們前往瀾滄江東岸云嶺深處的維西縣葉枝鎮同樂村采訪。 當同樂大村展現在眼前時,只見連片的傈僳族民居鱗次櫛比,蔚為壯觀。這是一個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傈僳族村寨,居住著137戶598人。村里廣場旁,在維西縣文體廣電局投資80余萬元建設的民族文化陳列室,人們可以詳細了解傈僳族獨特的民族服飾、古老的生活用具以及傈僳族音節文字的發明史。同樂不僅是云南省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還是國家級歌舞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阿尺木刮”的發祥地。 “2006年5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云南省傳統文化保護區,2011年被列為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之一,2012年1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副鎮長羅春明介紹同樂村傈僳族文化如數家珍。 同樂村傈僳族群眾世代過著半牧半農的生活,發祥于此的歌舞“阿尺木刮”就是模仿山羊的聲音、動作,表現游牧生活的場景,表達著人們熱愛、向往大自然的質樸情感。為此“阿尺木刮”也稱“山羊調”。作為傈僳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阿尺木刮”以其獨特性和較高的藝術價值被收入《中國民族歌舞集成》。2012年6月12日,“阿尺木刮”作為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式文藝演出節目,令全國電視觀眾為之震撼。今年10月20日又參加了全國第五屆農村文化藝術節。 為了讓獨有的文化旅游資源變成傈僳族群眾增收的財源,同樂村確定了“文化興村、產業強村”發展思路。在省州縣35萬元資金扶持下,2013年啟動了包括“阿尺木刮”、傈僳族民居、服飾、飲食、音節文字在內的云南文化傳承示范村“土風計劃”。2014年,以黨總支+特色產業支部+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成立同樂文化產業專業合作社,開發文化產品,并以村里1名省級、4名州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為基礎開辦傳習班,進行民族歌舞、服飾、飲食培訓。如今同樂大村有了40名專業表演人員和40多名業余表演者。今年組織了數十場表演,并應邀到香格里拉、重慶、成都、北京等地演出,帶動群眾增收10余萬元。 “下一步,同樂村將著力打造以傈僳族傳統文化為特色的旅游業。”羅春明告訴記者。 (云南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