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慶“十二五”扶貧開發工作紀實 “十二五”期間,我州以整鄉推進筑平臺、整村推進為內容、產業開發為重點、勞動力培訓為切入點、生態移民為突破口,不斷探索和完善扶貧開發新機制和新模式,全面推進整鄉(整村)推進、建制村片區開發、產業開發、信貸扶貧、勞動力轉移培訓、易地搬遷和生態移民、安居工程等貧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項目,在對口援助部門和全州各級各部門的努力下,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產業快速發展,貧困人口上學、就醫等條件得到改善,通過生態移民等工作,貧困人口居住環境得到較大改觀。 “十二五”期間,全州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7.4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3347元增加到2014年的5865元,農村貧困人口從2011 年末的19.91萬人減少到2014年末的11.58萬人;12.33萬貧困人口穩定解決溫飽問題,貧困發生率從63.7%預計下降到24%,農村貧困人口明顯減少,全州扶貧工作成效明顯。 基礎設施加強 人居環境改善 以實施整鄉推進和整村推進為抓手,切實加大交通、水利、住房、能源、廣播電視、通信、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建設力度,“十二五”以來,全州近95%的村民小組修建了簡易的進村公路,50%的農村住戶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全州居住比較集中(20戶以上)的村民小組有50%實現了村內道路硬化。 據統計,僅2015年,全州完成通路工程54公里,完成村內道路硬化18萬平方米,鋪設管道85千米,新建水池220立方米,新建灌溉溝渠7.5千米,解決安全飲水0.42萬人、牲畜飲水6.6萬頭,通電工程完成架設高壓線路26千米,解決用電困難戶980戶,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計劃0.11萬畝,項目覆蓋13個鄉(鎮)、23個行政村、106個自然村,惠及2244戶,18017人;全州11個鄉鎮實施溜索改橋項目17座,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和出行條件得到有效改善。 按照“人下山樹上山”的原則,對居住在自然條件差、環境惡劣,對生態破壞較大、沒有發展潛力、資源枯竭、無法就地脫貧的貧困村實行生態移民,遷移到城鎮附近、交通沿線、有發展潛力、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異地扶貧開發。據州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5年我州共實施生態移民80個自然村2075戶9722人。以達日、拉馬足達、別咱開、川達迪夏等農村生態移民搬遷點和斯永貢小城鎮移民搬遷點為示范的生態移民工程,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迪慶實際的扶貧開發新路子。 產業扶持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我州依托資源優勢和自然稟賦,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建成規范化、標準化葡萄、青稞、中藥材、油橄欖、瑪咖等特色種植基地125萬畝,全州70%的農戶有增收產業;一批精品農業莊園、標準化農業示范園和特色畜禽規模養殖場初具規模,全州有規模以上龍頭企業34家;大力發展以能源、礦產和生物加工為支撐的第二產業,箐口和松園綠色產業片區建設進展順利,“兩江”流域水電開發工作有序推進,普朗銅礦一期采選工程正式開工建設,鼎立、紅牛礦業等項目順利推進。與淘寶、京東等電商合作,鮮松茸等迪慶特色產品實現在電子商務平臺銷售,青稞啤酒、瑪咖、葡萄等產品加工向規模化、品牌化推進;不斷加大旅游服務、促銷和監管力度,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健康發展,非公經濟健康平穩發展。 實施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以來,全州地區生產總值從2010年的77.1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160.4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從5.97億元增加到15.5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共計實現增加值148億元,在我州區域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的同時,有效促進廣大農牧民增收致富。 教育培訓提高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繼續鞏固“兩基”成果,完善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政策,加大對農村貧困戶子女九年義務教育入學扶持力度,確保每一個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輟學。為全面提高貧困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引導貧困群眾依靠科技手段致富,我州采取“科技培訓、技能培訓、引導培訓、轉移培訓”相結合的多種培訓方式,共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8萬多人次,僅2015年我州通過采取技能培訓、引導性培訓、勞動力轉移等形式,培訓的農村勞動力就達0.505萬人。“十二五”期間,全州60%的農村貧困勞動力接受了一次勞動技能培訓,每個貧困戶至少有1人掌握一門以上實用技術,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 社會扶貧力度加大 社會事業長足發展 “十二期間,在上海嘉定、寶山和閔行三區對口支援迪慶三縣(市)的基礎上,又形成了昆明、玉溪、曲靖三市對口迪慶及中央直屬企業南方電網和省屬大企業紅塔煙草集團、城投公司、云南紅云紅河煙草集團、省地稅局等有實力的機關和企業對口幫扶迪慶各縣的幫扶格局,并在全州推行了廳級干部聯系鄉鎮、處級單位扶貧掛鉤村委會、鄉科級單位扶貧掛鉤村民小組和干部職工聯系貧困農戶的機制,為我州加快扶貧開發進程注入了活力。據統計,2015年,我州共有2個中央企業、13個省級單位、137個州級單位、272個縣級單位定點扶貧全州29個鄉鎮189個村委會,全年定點扶貧單位共派出掛職干部434人,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538萬元。 進一步加大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先后支持建設迪慶州民中、香格里拉中學、州藏醫院、州廣電局、洛吉鄉衛生院、五境完小、康普衛生院、康普完小、云嶺衛生院等社會事業項目,進一步提升了城鄉的公共服務能力。另外,我州還持續加強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基層衛生醫療事業,著力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綜合素質,切實解決貧困群眾“上學難、看病難”的問題,最大限度防止“因智弱致貧、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王靖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