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器器”嘎來(傈僳語,意為一起來跳“瓦器器”) 香格里拉網訊 (記者 張燕 通訊員 阿新 郭建紅)近日,維西縣文化遺產保護所在攀天閣鄉安逸村開展“瓦器器”第二期傳承培訓。 活動現場,隨著流暢、輕快、節奏鮮明的傈僳族“瓦器器”曲調響起,來自全鄉各村民小組的400余名村民身著傈僳族民族服裝,在老師的指點下整齊地舞動開來,場面熱鬧歡快。? 據維西縣文化遺產保護所負責人介紹,此次參訓人數達400余人,規模為歷次之最,不僅為維西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起到積極作用,還豐富了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 傈僳族的“瓦器器”? “瓦器器”是跳腳起舞的意思,維西傈僳族群眾稱為“跳腳”。“瓦器器”舞蹈的舞曲,以傈僳族自制的菊律(六孔笛)、吉資(二弦提琴)、起本(四弦琵琶)三大件傳統樂器伴奏,只舞不歌。演奏時,各種樂器按自己固定的和弦進行,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高音樂器菊律為舞曲的主線吹奏主旋律,低音樂器起本、吉資作為伴奏,不同的舞步則奏出相應的節奏型和和聲音型,縱向和橫向有機結合,形成了和諧的和聲效果。 “瓦器器”的曲調流暢、輕快,節奏鮮明,其調式多為羽調式,舞曲無唱詞。在民間,根據“瓦器器”舞蹈的舞曲改編填上歌詞,亦有以民間小調的形式進行歌唱的藝人。 “瓦器器”的舞蹈和音樂和諧一致,舞蹈節奏鮮明,剛柔兼濟,錯落有致,舞步的跳、抬、移、踢等層次變化分明。整個舞蹈以“提托瓦”(一腳起跳)為基本動作,在此基礎上反復派生其他動作,動作變化主要在于腳,從藝術上講,于粗獷中見細膩。 ?“瓦器器”舞的跳法以跺、踏、踢、悠踢等動作為主,舞蹈段落的變化主要以腳步的遞增變換來表現。跳舞時,參舞者圍成圓圈,手掌互相牽拉,手肘互相夾持(也有互相摟肩搭脖),抬頭挺胸,兩眼平視前方,動作的韻律和變化多在腰部和臀部以下。“瓦器器”舞隊形為大圓圈,舞蹈者手牽手朝順時針方向舞動,圓圈正中燒一篝火,中央有六人伴樂。 目前維西傈僳族“瓦器器”歌、舞、樂的存續狀況相對完整,但由于現代文化的沖擊及諸多原因,傈僳族“瓦器器”歌舞樂也逐步趨于變異和失傳。如,民間掌握吹樹葉、彈口弦技藝的人已寥寥無幾;舞蹈方面,多數地方流傳跳十二腳,能跳二十四腳的人幾乎沒有;傈僳族“瓦器器”服飾也逐步在變異。因此,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覺意識,搶救、保護和傳承傈僳族“瓦器器”歌、舞、樂是賦予現代文化人的歷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