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許多地方,馬蜂通過人工養殖,不僅有效地保護了生態,也給當地農戶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效益。農杰緊跟致富“潮流”,通過外出學習取經養起了馬蜂,并希望能夠通過這項“毒”門秘籍走上致富的道路。 保山取經 農杰是德欽縣拖頂鄉念薩村拉龍貢村民小組人,從小對蜂類養殖有著濃厚的興趣。去年,他在央視看到養殖馬蜂致富的節目后,結合本地氣候、森林現狀考慮,認為養馬蜂會是個不錯的門路。于是,經過多方打聽研究,于去年下半年自費到保山學習了馬蜂養殖技術,學成之后便立即著手養殖馬蜂。 農杰的馬蜂養殖基地里,種苗培育棚分列排開,棚內安放著近500個培育箱,這些培育箱有的是用木頭樁子掏空后做成的,有的則是用木板拼制而成,每個箱內都有一只蜂王做窩。蜂箱外網上插著由針筒做成的蜂蜜水槽,網上偶見一兩個吃剩的蜜蜂殘體。農杰說,由于在培育期蜂王沒有更多的食物來源,所以蜂蜜水和蜜蜂就成了幼蜂培育期間,蜂王的主要食物,蜂蜜水每天一換、蜜蜂也每天都需要捕捉了喂食,需求量較大,為此,他還將配套養殖少量蜜蜂以供馬蜂食用。到目前,農杰已投入7萬多元用于培育幼蜂。 “這些馬蜂從去年冬天就開始培育了,目前已成功培育近500窩,很多已經開始筑巢,但由于近期氣溫比較低,馬蜂的活躍程度還不高,待氣溫回升,大概1個月以后,就可以全部移到山上,實行野外馴養了。”農杰說。 憑借著以往捅馬蜂窩、養殖蜜蜂的經驗和在保山學到的知識,農杰嫻熟地掌握了馬蜂的生長習性。一個蜂群的培育,從受精成功的蜂王,到放進蜂箱中筑巢,再到產卵、出蜂、移蜂上山、野外馴化等,農杰表現得信心滿懷:“現在培育出的500窩馬蜂,預計成活率在50%左右,以本地森林生態承受能力為考量標準,明年計劃發展至2000窩左右。” 山區適合養殖馬蜂 馬蜂養殖管理十分簡單,除了幼蜂培育期,馬蜂移到山上筑巢后,管理粗放,特別適合山區農戶在農事之余作為副業喂養。農杰說,只要是山區均可養殖馬蜂,像拖頂鄉這樣森林覆蓋率高的地區,養殖區域廣,樹林中有大量的蟲子,能夠提供充足的食物,十分適合養殖馬蜂。另外,由于養殖的都是土蜂、葫蘆峰等本地蜂種,它們在習性、吃食上也有區別,不會因領地而發生爭斗,所以每隔3米就可養一窩蜂。 不少人認為馬蜂攻擊性強、有毒性,養殖會有危險。農杰解釋說,其實,馬蜂只在人們觸犯它時才具有攻擊性,如果管理得當,是很安全的蜂種。 馬蜂全身都是寶 馬蜂毒藥用價值極高,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馬蜂毒具有極好的抗炎鎮痛、改善血液循環、改善心臟功能的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特別是有抑制腫瘤細胞和抗輻射的作用。馬蜂毒是世界上最貴重的毒素之一,高提純的馬蜂毒每克售價達6000元以上。農杰雖然今年才開始試養馬蜂,但已經與培訓公司達成協議,確定了未提純的馬蜂毒最低收購價為900元每克。上山馴養成功后,農杰將購買取毒器,嘗試著對成蜂取毒。“我的‘毒門生意’之一是提取馬蜂毒,每窩馬蜂每年可取毒3克左右,按現在的養殖規模算,僅提取蜂毒一項,就會是一筆很可觀的收入。”他說。 蜂蛹是馬蜂養殖收入的重頭戲,目前,1公斤蜂蛹售價最高300元左右,市場上供不應求,根據當地氣候條件來看,一窩蜂每年可割3次蜂蛹,最少可產20公斤蜂蛹,收益超過5000元。 馬蜂房也是不可多得的一味良藥,可制成蜂房水、蜂房丸、蜂房膏等,能祛風、攻毒、殺蟲、止痛、抗過敏,治齲齒牙痛、瘡瘍腫毒、乳癰、皮膚頑癬,在馬蜂蛹上市時節,農杰參與培訓的公司便會連同蜂房一起收購。經農杰保守估計,人工養殖一窩馬蜂,年可產生效益上萬元。 馬蜂主要以昆蟲、植物蜜糖等為食,在筑巢過程中以腐木為主要材料,不會對生態造成破壞,而且營養價值、藥用價值高,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健康效益于一體。當地居民對馬蜂并不陌生,而且有不少像農杰一樣感興趣的人,今年試養成功后,他計劃從明年開始帶動鄉親們一起養殖馬蜂,“由于環境承載量有限,以后打算在每個村里發展2至3戶蜂農,基地提供蜂王種苗給養殖戶,并負責養殖戶的全程技術指導和馬蜂產品回收,確保蜂農能夠賺到錢。”農杰說。(實習記者 王靖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