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西縣塔城鎮其宗村村民余文光創業二三事 站在維西縣塔城鎮其宗村的街道上抬頭向西仰望,一座陡峭的大山擋住了視線。余文光說:“這座大山的背面有一個小山村,叫次卡布,是我出生的地方。” 在其宗村的街道旁有一棟藏式樓房,大門旁掛著一塊寫著“維西縣五安農資商貿有限公司”字樣的牌子,余文光說:“這是我新的家,我創建的公司。” “貧困”這兩個字對于余文光這位傈僳族漢子來說感受頗深:“我成績很好,但初中畢業時家里就無法供我讀書了。1996年的冬天里,帶著失學的痛楚我離開了家鄉走進了縣城的一家建筑工地,開始了打工生涯,那時我才16歲。” 擺脫貧困的愿望在余文光的心中一天比一天強烈。然而,年輕的余文光一時找不到脫貧致富的路子。但他深知,要改變命運必須創業,創業必須要有資金。于是,他省吃儉用,把打工賺來的錢積攢起來。打工5年后,余文光靠著積攢起來的錢開始做起了農特產品買賣。做買賣兩年后,余文光成了小有名氣的老板,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購銷網絡。 “我做買賣并非一帆風順,我曾經上當受騙,血本無歸。”余文光說,“但挫折沒有把我打倒,我認真汲取了教訓,努力做好生意。” 2013年,余文光在其宗村的街道旁買了一塊地,投入210多萬元建起了農特產品購銷站,緊接著成立了公司,下設兩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一家飯店。 “余文光是個講信用的人,我們愿意跟他做生意,去年以來,我交給余文光價值21萬元的天麻、羊肚菌等農特產品,除去成本收入1.2萬元。”前來交貨的夫拉統村民小組傈僳族農民余春華說。 誠如余春華所言,余文光的公司為群眾解決了農特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去年以來,余文光的公司收購了122萬元的農特產品。 余文光的公司下設一個飯店、一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和一個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飯店由余文光的妻子經營,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有一個中藥材種植基地,種植滇重樓4畝、當歸12畝;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有一個山羊養殖基地,存欄山羊120只。公司、飯店和兩個專業合作社有固定員工43人,每年臨時用工1900個工日。 “一個人可以沒有錢,但不能沒有精氣神。”余文光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上。是啊,擺脫貧窮要靠精氣神!(楊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