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5月20日,新華社、迪慶日報刊發了新華社記者唐衛彬、錢彤、王長山、侯文坤采寫的長篇通訊《一條天路,一個夢想——藏族“愚公”斯那定珠傳奇》,讀后感觸頗深。 為了給鄉親們修路,曾經身家數千萬的共產黨員、黨支部書記斯那定珠變成“億萬負翁”。斯那定珠為什么如此舍得?因為他是精神富翁:堅守著一個夢想:修一條路,連接起封閉的家鄉和精彩的外部世界,讓鄉親們走上致富路。 精神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小康社會既是物質充足的社會又是精神豐富的社會。一個人,只有堅持追求物質富有和精神富有的統一,人生才有價值和意義,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進而實現全面發展。那些品德高尚、目光遠大、致力于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人,即使在物質上不一定十分富有,但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同與尊重,他在精神上就是富有的。相比之下,那些狹隘自私、唯利是圖的人,雖然可以實現物質上的富有,但缺乏公德心、自私自利,精神上就是貧窮的。物質上的貧窮可以通過努力加以改變,而精神上的貧窮往往是致命的。古今中外不乏這樣的例子:一些腰纏萬貫的富翁巨賈,無論其曾經擁有多少物質財富,一旦失去了精神支柱,陷入極度的精神空虛,就很容易誤入歧途,甚至釀成人生悲劇。 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我們要以斯那定珠為榜樣,補精神之鈣,做精神富翁。(記者 楊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