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路鄉實施“一引二計劃一加強”扶貧工作側記 “今年中路鄉4639名貧困群眾要脫貧摘帽,任務艱巨。我們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推進‘一引二計劃一加強’脫貧攻堅舉措,打響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維西縣中路鄉黨委書記段鴻勛說,“一引二計劃一加強舉措,凝聚黨心民心,匯聚脫貧攻堅力量,向著脫貧目標奮進。” “一引”注入新動力 “一引”即營造宜業環境,引進龍頭企業,參與脫貧攻堅,帶動脫貧產業發展,加快貧困群眾脫貧摘帽步伐。 “上海黃海制藥廠派人到我們村收購松花粉,我家賣松花粉收入1200元。”佳禾村傈僳族貧困農民老蜂說。年初,中路鄉黨委政府引進了上海市黃海制藥廠入駐中路鄉開發生物資源,雙方簽訂協議,收購中路鄉松花粉。 傈家山寨新廠村梅花鹿基地廠房建設任務即將完成,梅花鹿養殖及其系列產品將成為新廠村8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摘帽的新興產業。“我們引進云翰公司,采用公司+貧困戶的方式建設梅花鹿基地,公司注入資金100萬元,80戶建檔立卡戶入股資金100萬元,優先保障建檔立卡戶在基地務工,增加收入,建檔立卡戶按照簽訂的合同每年享受一次分紅。今年12月,分紅資金為20萬元,加上其它收入,80戶建檔立卡戶能夠脫貧摘帽。”掛鉤聯系新廠村的中路鄉人大主席楊文武說。 “公司保證農戶手中有多少中藥材就收購多少中藥材。”入駐中路鄉一年多的維西綠緣綠色產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羅天寧說,“公司與中路鄉藥材種植戶簽訂了收購合同,給農戶保護價,不讓農戶吃虧。”中藥材是中路鄉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過去由于市場價格波動大等原因,有的農戶種植中藥材吃了虧,影響了種植積極性。為解除群眾的心頭之憂,中路鄉黨委政府引進企業,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避免了“藥賤傷農”情況。 “引進企業助力脫貧攻堅不僅有利于貧困群眾脫貧摘帽,更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今后,我們要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招商引資環境,加強引進企業工作,讓更多的企業入駐中路鄉,助力脫貧攻堅戰,助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路鄉政府鄉長和自華說。 “二計劃”開啟脫貧門 “二計劃”即實施農村能人培養計劃和勞動力技能提升及轉移計劃,轉變觀念,提高素質,增強脫貧本領,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 傈僳族農民蜂躍花戶是托巴電站建設移民戶,前年,他家從托巴電站庫區搬到施根登村松坡村民小組,缺少經濟來源,是村里的貧困戶。在鄉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蜂躍花干起了土雞養殖業,每年收入5萬元以上,一舉擺脫了貧困。蜂躍花還帶動了村里3個貧困戶靠發展養土雞擺脫貧困。 在中路鄉,和永春被當地群眾稱為“農民企業家”。他在鄉黨委政府的關心培養下,敢闖敢干,先后創辦了永鑫免燒磚廠、永鑫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嘉禾加油站,今年以來,他長期雇傭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32名,短期雇傭農民工81人,農民工每月最低工資收入2100元,帶動了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脫貧。 能人就是風向標。去年以來,中路鄉培養當地致富能人71名,遍及中路鄉各行政村。 “通過參加泥水工技能培訓,我掌握了泥水工技術,幫扶我家的干部介紹我到企業建筑工地打工,每月收入2300元,我家加入梅花鹿養殖場還有股份收入,貧困帽子今年有望摘掉了。”新廠村里底村民小組貧困戶巖才巴說。 巖才巴在中路鄉黨委政府實施勞動力素質提升計劃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計劃中得到實惠。 “物質貧困可怕,精神貧困更可怕。我們通過加大培訓力度,幫助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提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能力,走上致富道路。”段鴻勛的話道出了實施勞動力素質提升和勞動力轉移計劃初衷。 今年以來,中路鄉采用“企業與地方黨委建立聯建聯創機制”、“州縣掛鉤扶貧單位與當地黨委政府合作”的方式,結合各村實際制定了勞動力培訓計劃和勞動力轉移計劃,到目前,已經舉辦培訓班6期,到9月底前,實現培訓計劃全覆蓋,保障每個農村勞動力都接受一次技能培訓,每個農村勞動力都能掌握一至二門實用技術。 “轉移一人,脫貧一家人。”中路鄉黨委政府在搞好為駐地企業服務的同時,與駐地企業達成共識,優先使用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目前,華能集團托巴電站籌建處等駐地企業吸納了310名中路鄉農村富余勞動力。 “一加強”匯聚攻堅力量 “一加強”即以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為核心,完善扶貧與基層黨建雙推進機制,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以脫貧攻堅成果檢驗基層黨建成效,以脫貧攻堅成效促基層黨建。 “打贏脫貧攻堅戰,黨的領導是關鍵。”中路鄉黨委書記段鴻勛說,“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在脫貧攻堅戰進入啃硬骨頭的時刻,我們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扶貧攻堅,黨員怎么辦’主題大討論,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路鄉黨員掛鉤聯系貧困戶,打好脫貧攻堅戰活動實施方案》在黨員干部的自覺行動中得到落實。 6月12日,星期天,大雨,中路鄉黨委政府干部職工依然戰斗在扶貧攻堅崗位上。白天,干部職工到各自的掛鉤聯系村開展工作。晚上7時,鄉黨委政府班子和村總支書記召開會議,內容:一是學習維西縣精準扶貧現場推進會精神;二是學習《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三是研究和部署精準扶貧工作。 三個議題完成時,已經到深夜11時40分。 “這是我們學習工作的常態,扶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我們班子不帶頭干,誰愿意跟著你干。”剛剛走出會議室的楊文武說。 在鄉黨委政府班子帶領下,《中路鄉千名黨員服務群眾實施方案》得到落實,班子成員每人掛鉤聯系一個村,每人結對幫扶3個貧困戶,有能力的農村黨員每人結對幫扶1個貧困戶。 在中路鄉扶貧攻堅戰場上,先鋒的旗幟高高飄揚。蕨菜山村托刮里村民小組62歲的共產黨員蔡根陽的義舉把共產黨員的精神高度標注在群眾心中。今年4月初,托刮里的通組公路工程實施了,全村人喜上眉梢。修公路就要用地,甚至涉及房屋拆遷。占地和房屋拆遷這檔子事情被蔡根陽家碰上了——要占用和拆除他家正在建設的樓房。 工作組找到蔡根陽,心里想著可能會遇到麻煩,想不到蔡根陽毫不猶豫地說:“我們世世代代盼望公路修到家門口,現在機會來了,黨員要帶頭支持。我家的房子挪一個位置就行了,我不要一分錢。”黨員的行動就是無聲的動員令,托刮里通組公路建設順利推進。 “像蔡根陽這樣的黨員還有很多,他們用模范行動詮釋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引領中路鄉各族群眾向貧困宣戰,向全面小康進發!”段鴻勛說。(香格里拉網記者 楊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