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尼西鄉基層干部高建英 作為一名普通的基層干部,香格里拉市尼西鄉高建英無論是在哪個崗位,心中時時裝著群眾,用真愛感化群眾,用真情服務群眾,用行動造福群眾,成為當地群眾稱道的好干部。 用真愛感化群眾 鄉鎮職工身兼數職是一種普遍現象,高建英也不例外,她自2013年以來,除擔任幸福村“8·28”“8·31”地震指揮部秘書、新陽村總支書記外,還兼任鄉殘聯干事。作為從貧困農村走出的孩子,她非常關心殘疾人這個弱勢群體,盡心盡力為殘疾人服務。她常說:“我父親和姐姐都是殘疾人,我不能容忍任何歧視、欺負殘疾人的行為,現在我是鄉殘聯干事,我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愛殘疾人,讓他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在她擔任鄉殘聯干事不久,一次,去市里參加總結會議時,從上級領導口中得知尼西鄉有這樣一名殘疾兒童,她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行走十分不便,本來做手術可以矯正,但由于父母離異,家境貧困,她的病就這樣一拖再拖。開完會回到鄉政府,她第一時間進村入戶了解這名殘疾兒童的情況,并將了解到的情況層層匯報,在上級領導、鄉黨委政府、新陽村“兩委”及鄉殘聯的共同努力下,鄉財政借支了3萬元作為孩子的醫療費用,作為新陽村黨總支書記,她又從村工作經費中支出3000元作為孩子住院期間的生活費用。經過兩次手術,孩子的髖關節才完全矯正。 在走訪殘疾人家庭時,高建英時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無奈之情,但她慶幸自己能幫助殘疾人,為殘疾人做一些工作。 用真情服務災民 高建英深深的記得,2013年8月19日,她和幾位同事被下派到幸福村征收養老保險,就在圓滿完成收繳任務準備回鄉的那一夜,幸福村發生了地震,從此,她一年多的抗震救災生活拉開了序幕。她安撫群眾,安置災民,同災民一起搭建帳篷,發放救災物資,同時負責情況匯報、簡報、災情統計及各種文字資料。回憶那段時光,她深有感觸,她說:“抗震救災工作是瑣碎的,每個人都扮演著很多角色,物資到了,你是搬運工;有災情了,你是統計員;飯點到了,你是炊事員;安撫群眾時,你是知心姐姐;搭建帳篷時,你是女漢子......” 剛地震時,她和很多鄉政府的同事一起工作,后來,隨著縣級下派人員的增多,鄉政府的職工一個個回到政府開展工作,她也很想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上,至少那里比較安全,有舒適的辦公環境和生活環境,也沒有如此繁重的工作,但想到自己家鄉的父老鄉親受災遭難,她沒有任何怨言,全身心投入到抗震救災工作中。 在幸福村抗震救災與災后恢復重建指揮部一年多的時間里,她工作勤奮、為人熱情,用心、用情服務災民,得到了同事及群眾的一致好評。她說:“在抗震救災中,我沒有杰出貢獻,但是,在這過程中有我的辛苦和付出,這就足夠了。” 用行動造福群眾 自上任新陽村總支書記后,如何帶領大家脫貧致富是高建英考慮得最多的問題。新陽村地處山區,干旱少雨,農作物一年一熟,農民靠天吃飯,村民以傳統的種養殖模式維持生計,產業發展滯后。看到這一情況,以高建英為首的新陽村“三委”積極探索發展之路,大力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種植中藥材紋黨參、當歸等,通過引進公司,讓公司與農戶簽訂保底收購價格,并免費為群眾發放了中藥材種苗、地膜、種植器具等,農戶只需投入土地和勞力,這大大提高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2016年,全村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近800畝,預計可為每戶種植戶增收1萬元以上。 曾有人問:“你們村搞產業結構調整,不怕失敗嗎?”高建英回答:“我們怕失敗,但是我曾經看到過一句話,‘一個人能承擔多大的責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我們只是想如果成功了,農民就可以增收致富了。” 新陽村“三委”班子在高建英的帶領下團結協作,互相支持,經過跑項目爭取資金,修通了通往開中村小米辣基地的道路,徹底改變了開中村人背馬馱的歷史。在新陽村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因為有實干精神,老百姓也非常信任,對本屆領導班子也給予了高度肯定。(陳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