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科技研發不斷突破冬蟲夏草培育產業化難題
公司生產的蟲草。
正在生長的蟲草。
張燦明正在開展蟲草培育研究。
公司產品。
準備放歸自然的蝠蛾蟲卵。
野外放養。 自2010年5月香格里拉市宜康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以來,公司研發團隊及職工在我州科技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潛心致力于冬蟲夏草產業化研發。公司憑借專業的研發團隊,對冬蟲夏草野化培育技術不斷集成創新,譜寫了我州科技領域的新篇章。 創建基于30年研發歷程 宜康寶公司是我國唯一全面掌握冬蟲夏草野化培育技術的企業。公司的創建基于技術專家楊大榮和張燦明歷經30年的研發歷程。 1983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德欽縣科委達成合作意向,共同組成科技攻關小組,開啟了云南冬蟲夏草人工培育研究之旅。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大榮為攻關小組長的首期“云南冬蟲夏草人工培育項目”被列入云南省科技攻關計劃,該項目在海拔3950米的白茫雪山建立了157冬蟲夏草研究基地。首期項目通過3年的艱辛研究,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基本查明冬蟲夏草及其寄主蝠蛾的生物學特性。1988年第二期攻關項目開始實施,主要進行蝠蛾幼蟲的養殖和接種研究。張燦明以州科委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實習員的身份,于當年參加項目研究。項目組踏遍了基地周圍的雪山,進行了艱苦的野外采集,但仍停留在挖地取蟲階段,由于在蝠蛾養殖和蟲菌結合等關鍵技術問題上未取得預期進展,1990年6月,項目終止實施。 辛勤耕耘結碩果 項目雖然終止,但楊大榮教授和張燦明始終不曾放棄冬蟲夏草的人工培育。通過大量野外考察,楊大榮教授發現了冬蟲夏草蝠蛾的生殖秘密,蝠蛾幼蟲的采集方式從原來靠費時費力又破壞生態的采挖轉變為省力而高效的采卵,為研究的持續開展、保護環境、幼蟲室內繁殖奠定了重要的科學基礎。 2008年,研究小組建造了新的養殖設施,養殖效果有較大改觀,蝠蛾幼蟲的存活率大大提升,隨即研究小組進行了接種研究,2010年,長出了第一批冬蟲夏草60條。 2010年5月,楊大榮教授和張燦明牽頭組建了香格里拉市宜康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著手實施“冬蟲夏草種源擴繁中心及野化培育基地建設項目”。 2010年以來,項目的研究重新獲得科技部門的立項支持,在省、州、市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項目研究取得較快進展。在大量的溫度組合養殖研究、仿生交配研究和蟲菌結合研究的基礎上,2013年,公司獲得交配的高海拔蝠蛾超過2000對,同時,獲得冬蟲夏草2700余條,這預示著冬蟲夏草的人工培育難關被徹底攻破。 在隨后的幾年中,公司申報的科技項目獲得省科技廳立項支持,商標“天之粹”獲得注冊證,3項發明專利和2項外觀專利獲得授權,蛹冬蟲夏草酒、瑪咖酒獲得生產許可證,同時還研發出冬蟲夏草菌粉。2015年公司還獲得第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云南賽區杰出創業獎。 目前,公司已擁有蝠蛾規模化快速擴繁、冬蟲夏草菌種分離、蟲菌結合、野化放養等量產的數項核心技術。 尋求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雙贏 冬蟲夏草一直以來是我州產地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但采挖仍然依賴野生資源,導致蘊藏量不斷下降,嚴重影響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冬蟲夏草人工培育是我國相關領域專家的夙愿,也是拯救珍稀瀕危物種,造福于大眾的需要。 迪慶生物多樣性富集,但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自身發展能力較弱,嚴重依賴于對自然資源的粗放式開發,群眾脫貧致富的愿望急切,經濟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矛盾較為突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迫切需要。因此,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不僅可以改善和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而且有利于對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 張燦明認為,在擴繁種源的基礎上,利用產地資源條件,就地進行野化培育是冬蟲夏草產業化生產的根本出路,也是保護和利用冬蟲夏草這一珍稀資源的核心所在。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中,宜康寶公司將以深厚的技術積累為基礎,形成企業提供種源和技術服務,農戶利用牧草地進行野外撫育的生產模式,讓產區農牧民成為冬蟲夏草產業化生產大軍,為本地區尋求生物資源利用的科學途徑,提升資源利用水平。 產業前景廣闊 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4月14日發布的《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明確指出,國家將重點針對資源緊缺、瀕危野生中藥材,按照相關物種采種規范,加快人工繁育。重點建設麝香、人參、羚羊角、川貝母、穿山甲、沉香、冬蟲夏草、石斛等瀕危稀缺中藥材基地,并綜合運用傳統繁育方法與現代生物技術,突破一批瀕危稀缺中藥材的繁育瓶頸,支撐瀕危稀缺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建設,以降低對野生資源的依賴程度。 《云南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規劃(2008-2020年)》《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綱要(2008-2020年)》和《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2-2030年)》等相關文件中也強調,要大力發展我省生物醫藥產業,推動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推進我省道地藥材、瀕危中藥材人工種植技術成果轉化及推廣,保護傳統藥用資源,恢復已破壞的重要藥用動植物的生境,壯大瀕危藥用物種的種群數量,實現傳統藥用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2016年4月,我省出臺《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著力推進重點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重點發展包括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在內的8大重點產業。 冬蟲夏草具有的對人體疾病廣泛而有效的療效正在被認同和認知,特別在癌癥的放療、化療、輔助治療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但其“黃金”價格使許多人望而卻步,有限的野生資源難以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張燦明堅信,項目的實施雖在短期內難以改變供求矛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進步,終將打破供求矛盾,使冬蟲夏草走進平常百姓家,為大眾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借助良好的政策背景和各級政府的支持,冬蟲夏草野化培育的產業化將會為我州生物產業的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藏區生態和社會經濟和諧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