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西是迪慶州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是全國592個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之一,云南省19個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貧困縣(一類縣)之一。 2015年末,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387戶48554人,占全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的50.34%,該縣貧困發生率達36.8%;今年省級下達給維西縣退出任務是2個貧困鄉20個貧困村和貧困人口2萬人,并將永春鄉6個村列入退出計劃一并實施,退出任務占全州脫貧總數的47.62%。 走在“三江”腹地維西的各鄉鎮,記者深切感受了這里扶貧攻堅主戰場的氣勢,目睹了“雙推進”帶來的“雙豐收”。 黨旗在扶貧工作中高揚 “打贏扶貧攻堅戰,黨的建設是關鍵,要把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雙推進機制落實好,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維西縣扶貧攻堅工作推進會向基層黨組織和全縣黨員提出要求。 響應縣委號召,維西縣各級黨組織認真落實扶貧攻堅與基層黨建雙推進機制,立下軍令狀,強化責任擔當,按下快進鍵,打響攻堅戰。 面對艱巨的脫貧攻堅任務,維西縣各級黨組織發出向貧困宣戰的動員令,“加快”、“趕緊”、“時不我待”、啃下脫貧“硬骨頭”、“早日奔小康”成了熱詞和關鍵詞;“白加黑”、“五加二”、“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成了黨員尤其是黨員干部的學習工作新常態。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維西開啟了一場改變貧困群眾命運的脫貧之戰。 走進永春鄉慶福村東山易地搬遷點,繁忙的建設場面映入眼簾。在易地搬遷點的顯眼位置,有一個項目建設公示欄,上面寫著項目建設內容、建設規劃圖、效果圖、工程建設進度計劃表、包點干部責任等。 維西縣建立倒逼機制和劃片分片包干責任制,將全縣劃分為永春河、臘普河易地搬遷片區(涉及4個鄉鎮)、瀾滄江沿線易地搬遷片區(涉及6個鄉鎮),從縣易地扶貧搬遷指揮部中抽調人員,到所負責的片區項目實施點現場辦公,現場解決工作推進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問題。縣委常委常駐掛鉤鄉鎮,具體負責所在鄉鎮易地搬遷項目推進實施,與鄉鎮干部一起研究如何更好地推動工作落實。全縣處級領導、駐村扶貧工作隊協助所在村群眾推進易地搬遷項目。 今年4月初,中路鄉蕨菜山村托刮里的通組公路工程實施了,全村人喜上眉梢。修公路就要用地,甚至涉及房屋拆遷。占地和房屋拆遷這檔子事被62歲的共產黨員蔡根陽家碰上了——要占用和拆除他家正在建設的樓房。工作組找到蔡根陽,心里想著可能會遇到麻煩,想不到蔡根陽毫不猶豫地說:“我們世世代代盼望公路修到家門口,現在機會來了,黨員要帶頭支持。我家的房子挪一個位置就行了,我不要一分錢。”黨員的行動就是無聲的動員令,托刮里通組公路建設順利推進。 像蔡根陽這樣的黨員很多,他們用模范行動詮釋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引領各族群眾向貧困宣戰,向全面小康進發。 共同發力打響脫貧攻堅戰 一支甘于扎根扶貧最前線、善打硬仗、能打勝仗的扶貧干部隊伍進村入戶,實現了縣委領導掛點全覆蓋、5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處級領導掛包全覆蓋、部門包村全覆蓋、干部幫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駐村扶貧工作隊全覆蓋、入戶遍訪全覆蓋、扶貧攻堅規劃全覆蓋。黨員干部跋山涉水遍訪群眾,找準“貧”根,緊扣“脫貧、摘帽、增收”目標任務,加強調查研究,以“新房、新村、新景”、“新產業、新生活、新發展”為主線,制定幫扶工作計劃,落實幫扶責任,加大財力物力幫扶,累計投入部門幫扶資金6000多萬元。 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雙推進機制激發出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美光村黨總支以“總支+公司+基地+農戶(美光村馬邊海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模式,在美光村馬邊海村民小組投入80萬元資金建設72畝的中藥材育苗基地一個,其中村黨總支投入產業發展資金30萬元,維西供銷藥材土產有限公司注入資金50萬元,已經建成達產。美光村黨總支與維西供銷藥材土產有限公司簽訂為期10年的藥材基地建設合作協議,由公司負責統一提供優質云當歸種苗、技術指導、銷售生產,由村黨總支負責組織農戶開展種植管理(有償)。基地建成達產后,每年每畝可收益20000元,農戶從中可獲得四份收益,其中:地租每年每畝700元,務工補助每人每年7000元左右,每戶農戶向公司提供基地肥料、山基土每畝2車600元、農家肥每畝1車600元,年底二次分紅每戶每畝4800元。收益分配:公司占收入的60%;黨總支占40%,其中,把黨總支收益的60%分給全組建檔立卡貧困戶(23戶),提留40%作為產業發展滾動資金。 傈僳族農民蜂躍花是托巴電站建設移民戶,前年,她家從托巴電站庫區搬到施根登村松坡村民小組,缺少經濟來源,是村里的貧困戶。在鄉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蜂躍花發展土雞養殖業,每年收入5萬元以上,一舉擺脫了貧困,蜂躍花還帶動了村里3個貧困戶靠發展養土雞擺脫貧困,她成為脫貧路上的能人。這是中路鄉黨委、政府在精準扶貧中創造性地推進“一引二計劃一加強”脫貧攻堅舉措中涌現出來的典型之一。“一引”即營造宜業環境,引進龍頭企業,參與脫貧攻堅,帶動脫貧產業發展,加快貧困群眾脫貧摘帽步伐。“二計劃”即實施農村能人培養計劃和勞動力技能提升及轉移計劃,轉變觀念,提高素質,增強脫貧本領,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一加強”即以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為核心,完善扶貧與基層黨建雙推進機制,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以脫貧攻堅成果檢驗基層黨建成效,以脫貧攻堅成效促基層黨建。 基層黨組織建設、黨員干部群眾素質能力提高、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服務體系完善、生態保護建設等7大重點工程相繼實施,維西貧困群眾由此乘上了“雙輪驅動”的脫貧快車。維西縣易地搬遷等扶貧攻堅工程快步推進,到目前,維西縣118個易地搬遷點已全部開工建設,完成總工程量的 25%;交通扶貧工程快馬揚鞭,維福、維通、尼塔和溜索改橋等重點項目建設快步推進,完成年底貧困村農村公路硬化率達80%以上的目標任務指日可待。借助迪昆、滬滇對口幫扶交流平臺,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貧困村、貧困戶結對子,與南方電網、白藥集團、云南農墾集團6家企業,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簽訂單,推動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完成中藥材種植71581畝,預計產量2012.62萬公斤,產值53087.66萬元。今年優先安排退出的2個貧困鄉、20個貧困村和永春鄉6個村的產業發展資金;抓實生態補償政策,落實好全縣192.73萬畝生態公益林及3.17萬畝退耕還林補償政策,補償金達1927.3萬元,惠及全縣農村群眾38088戶148940人;實施好素質技能提升工程,截至6月30日,維西縣能力素質技能提升培訓19331人次,完成全年計劃的72.41%,培訓資金支出98.6131萬元,帶動1711人就業創業。截至7月20日,該縣轉移勞動力就業 13753人,完成勞務輸出1001人,組織特困少數民族學生開展“同看縣城新變化,攜手希望共成長”活動,通過逐年逐批開展,做到60%的貧困農村學生到縣城、20%的特困農村學生到發達地區學校觀摩學習;做好突出民政兜底保障工作,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截至目前,共發放低保金5200萬元,54726人困難群眾從中受益。(香格里拉網記者 楊洪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