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還未亮,在云南省公路海拔最高點——白馬雪山丫口,巡牛人背著食鹽,走進上萬畝的天然草場,在溪流旁、草甸里平坦的石頭上撒上鹽巴,為養殖協會的牦牛帶來潤腸“神器”。 養殖協會會長是藏族小伙子那吉。他在德欽縣升平鎮阿東村經營一家牦牛養殖專業合作社,依靠牦牛養殖實現脫貧致富。為了帶領鄉親共同致富,2014年5月,他主動將專業合作社變更為“阿東村牦牛養殖專業合作協會”,動員67戶入會,養殖牦牛1122頭。其中,他的牦牛212頭。 協會成立后,縣畜牧局技術員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幫助養殖戶提高養殖技術。8名技術人員現場教學指導2次,入戶指導60余戶,重點開展牦牛健康養殖、飼料配置與加工、中藥保健灌服等,提高了牦牛肉品質,建成育乳肥基地和飲料加工點各1個,飼料種植400余畝,設立10多個夏季牧場窩棚。經過探索,飼料配制、飼養管理等技術基本成熟,形成了一套飼養管理、設施修建的標準化體系,走出了一條適合藏區牦牛標準化養殖之路。同時,協會11名負責人積極擴展項目和引進資金,按每戶4000余元的物資和現金標準補助67戶養殖戶,提高會員養殖積極性和養殖效益。 那吉在養殖牦牛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利用資源稟賦優勢和區位發展條件,探索試驗牦牛健康養殖,采取“牧區繁養+農區增肥”的方法,至2014年形成了“農牧區耦合牦牛全年均衡出欄‘8215’模式”,即將牧區天然草原放牧生長到8歲、體重達200公斤左右的牦牛,轉移進行100天左右健康飼養(過渡期10天驅蟲健胃、90天包谷、蔓箐、豬肉、核桃油等健康圈養),體重增加50公斤左右后出欄銷售。 通過牦牛健康養殖,牧區牦牛可常年出欄,緩解了牧區放牧草場的壓力,有利于草場植被的再生和修復。依據2014年至今200余頭牦牛飼養測定,健康養殖牦牛年增重50公斤,屠宰凈肉率從36%提高到43%,頭均經濟純利800元至1000元。目前,已發展牦牛健康養殖30戶,其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家,帶動貧困戶開展人工種草等勞務增收20余戶,年戶均勞務收入4600元。參會會員戶均每頭增收酥油5斤、奶酪50斤,有效帶動和實現半山、高半山群眾增收致富。 協會按照合作生產經營的方式,實現自主經營、民主管理、利益同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同時,創新營銷思路,設想打破傳統出欄季節限制,采取鮮銷和加工“兩步走”的方式,在德欽、香格里拉、維西等地建立鮮銷專賣店3個,并采取“互聯網+銷售”模式,通過電商、微商等平臺鮮銷至麗江、大理、昆明等地。下一步,協會將采取訂單銷售方式,穩步提升鮮銷量。同時,深化系列產品開發,加強與牦牛肉加工企業合作,推進牦牛肉深加工、精品包裝及品牌打造,有效擴展高端市場,爭取把阿東健康牦牛肉產業品牌做大做強。 (阿東·尼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