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東旺鄉銫曲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歸秋區批 近年來,香格里拉市東旺鄉新聯村村民歸秋區批創辦合作社,積極探索東旺鄉中藥材種植思路,為廣大群眾脫貧致富拓寬路子。 出生于雪山峽谷之中的歸秋區批,面對家鄉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生產方式落后、貧困面廣程度深、地界資源糾紛突出等實際困難,他時常思考如何才能讓自己及家鄉擺脫貧困。經過長期的摸索實踐,他總結出導致群眾無法脫貧的幾個原因:一是地廣人稀,給經濟作物的推廣種植和技術培訓帶來諸多不便;二是耕地面積稀少,不易于經濟作物成片種植和管理;三是交通不便、信息流通不暢;四是產業培育周期長,短時間內難以見效,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群眾積極性不高。 在深入了解了存在的困難后,歸秋區批堅定了帶領村民脫貧的信心,他不斷學習、摸索種植試驗,在專家的指導下,于2008年成功的培育出野生羊肚菌(菌絲體);2009年成功馴化栽培野生云南重樓;2010年成功采種育苗云南重樓;并且還成功獲得瀕危藥用植物金鐵鎖馴化種植和采種育苗技術。 為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帶動全鄉中藥材種植產業發展,歸秋區批把工作重點定位在組織群眾發展見效快的項目上。以成員地位平等、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為原則,他于2010年10月8日組織成立東旺銫曲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以服務成員、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為宗旨,實行自主經營,民主管理,盈余返還。同時建立小面積的重樓和金鐵鎖科技育苗示范基地和云木香、桔梗、川芎、白術、秦艽等種植基地。針對一些瀕危野生種藥材大量采挖,導致在自然環境中數量急劇減少的現象,他成功研究出瀕危藥用植物的馴化栽培技術,實施規模化人工種植,緩解日益突出的市場供需矛盾。同時他還積極嘗試其他中藥材的培育種植,2011年他從甘肅引進紋黨參,利用東旺鄉干熱河谷地區特有的水土、日照等氣候資源試驗種植,于2012年種植成功,并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每畝平均收入5000元左右。他在掌握了種植技術信息和銷路之后,2013年初,在全村推廣種植紋黨參。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為農戶免費發放種苗、地膜、紋黨參專用肥,同時承擔培訓、技術咨詢等費用,由農戶自行種植、管護、采收,并簽訂最低保護價的收購合同,最大限度地保護農戶利益。 目前,東旺銫曲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有規范化示范基地600畝,主要種植云南重樓、云木香、白術、桔梗、川芎、秦艽、紋黨參、天麻等中藥材。同時開展瀕危藥用植物金鐵鎖馴化及野生羊肚菌人工種植。種植重樓投入周期5至6年,每畝收入20萬元以上;金鐵鎖周期3年,每畝收入8萬元左右;羊肚菌周期1年每畝收入為1.2至1.6萬元,合作社年銷售收入達480余萬元。合作社帶動200戶農戶種植2000多畝中藥材,為發展地方經濟、較快地推進東旺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做大做強野生中藥材種植產業做出積極探索。 歸秋區批還十分重視與當地農畜部門的溝通交流,先后與香格里拉市農科局等機構建立了協作關系,接受他們提供的科研技術服務、指導,并常年聘請了數名農學、藥學專家為合作社的經營發展解疑釋惑、出謀獻策。 歸秋區批用他的誠實、膽大、心細贏得了東旺鄉老百姓的信任,被稱為東旺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領路人。合作社成員從成立時的5戶,發展到現在的350戶,輻射帶動了全村貧困戶。(陳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