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慶長假,游客們奔赴各大景點,旅游路上人潮涌動,景區也人滿為患。記者在各大公園暗訪時發現,文明游玩成為了主流,但不文明行為依舊還存在。 各大公園屑影寥寥 昨日早上10點,大觀樓公園前來賞花的人絡繹不絕,購票、進園、拍照、上衛生間都需要排隊等候。檢票口,工作人員檢完票以后,并沒有將廢票退給游客。“游客太多,紙質的票樣對多數人來說都已經作廢。一些游客會就地撒落,污染環境,所以檢票口統一回收了門票。”工作人員解釋。 進入公園,地面干凈的程度與以往大不一樣,廢紙、廢票都沒有了蹤影。有的游客還自帶了塑料袋,將吃完的果核、削好的果皮放到袋子里帶走,游樂場區域、飲食街區域亦鮮有亂扔果皮紙屑的現象。 “今年國慶節,感覺垃圾少了很多,打掃起來也輕松不少。有些垃圾是游客無意間留下的,不算多。”正在租船處小憩的保潔員黃女士指著身旁的簸箕說,前兩年放假,總是有掃不玩的垃圾,今年少了很多。 翠湖公園作為開放式公園,衛生問題一直是一大焦點。中午12點30分,記者看到,雖然人多,但地上較為干凈,偶有空礦泉水瓶和宣傳單被遺棄在犄角旮旯處。“在休閑的長凳周邊,竹林的下角,會有一些墊坐的紙張、煙頭和果皮。”順著環衛工人的指引,記者一路觀察,發現亂丟紙張的現象少了很多,環境衛生大為改觀。 相機記下“到此一游” 全國各地旅游景點或多或少都曾遭受過“到此一游”的毒害。拿把小刀在景區樹桿、石頭、古跡門楣上刻畫“到此一游”的行為被紛紛曝光。今年國慶假期是否還有這樣的行為發生呢?記者循翠湖南門而入,陣陣樂歌動聽入耳,竹竿上之前被人肆意刻畫的舊痕清晰可見,仔細觀察,每一竹竿上的刻畫都是老痕,并未添新傷。 “咔嚓……”來自廣東的游客蘇瑩掏出手機和閨蜜們一起在小竹林下拍照留念,她說:“翠湖很美、很愜意,用相機留念挺好的,隨意刻畫是極不文明的行為。”放眼翠湖,到處都是拿著手機拍照的人。“拍好后發到朋友圈,比刻字要有意義的多。”游客們覺得,用拍照的方式告別“到此一游”是文明的表現,更是熱愛生活的態度。 “不文明行為只會為我家春城蒙羞。”正在金殿公園爬山的退休教師張興明說,最近游客很多,但大家都很文明,沒有發現摘花、刻字的行為。 隨意踩踏屢禁不止 這個國慶長假,各大景點雖然少了垃圾成堆的現象,但踐踏草坪、騎雕塑照相等不文明行為依然存在。 在大觀樓景區,記者看到,很多家長都將小孩抱到景點的石獅上拍照留念。因為這種行為長期存在,石獅子的頭部和背部都已經被磨得黑亮,失去了本來的模樣。而在一旁,一名小女孩在家長的幫助下直接走進了小草坪上,很多游客也紛紛涉足,或坐或臥,拍照留影,草坪因此被踏出一條小路,暴露著黃土。部分游客為了拍照方便,還將景區正在展出的盆景菊花挪了位置,走到菊花叢中自拍。 “踐踏草坪的現象在各景區都有,九鄉也不例外,一些游客因為個人的隨意行為無視提示牌,隨意踐踏、攀爬,不僅個人安全有隱患,還對景點造成了傷害。”九鄉風景區一位工作人員說。 在石林景區,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擁而至,景區也為文明行為做了各種提示牌,告誡游客文明暢游。然而,走累了就坐在草坪上,甚至在草地上追逐、吃零食等現象仍時有發生。 為了強化文明出行,中央文明辦和國家旅游局早在2006年10月就出臺了《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倡導旅游中的文明行為。然而,時隔10年,旅游中的不文明行為仍屢禁不止。歸結原因,部分網友表示,首要的是游客個人素質亟須提高,其次政府應加強對公民的宣傳教育。“游客隨心所欲的行為方便了自己卻惡心了別人,這和素質有很大的關系,國民素質的提升是整體文明的動力。”云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研究生柳文崇說,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家需要 “說走就走”的勇氣,但人在旅途,更需要保持良好的素質和行為習慣。(昆明日報 記者 楊雪煌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