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小密枝辣椒 生態農業 美編 張維麟 制圖 中藥材種植 云南天藍、水清、山綠、生物豐富、人與自然和諧、空氣質量優良,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省份,也是北半球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云南的亮麗名片和寶貴財富,也是云南實現跨越發展的獨特優勢和核心競爭力。近年來,我省把保護好生態環境作為生存之基、發展之本,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著力轉變發展方式,促進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轉方式 產業興可持續 近幾年,我省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生態、綠色”成為“走出去”的法寶。與此同時,我省同樣面臨著與國內其他省市一樣的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省九次黨代會以來,我省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現代農業生態發展之路,改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如今,澄江縣已經成為藍莓生產基地,“臨水而缺水”“臨水如何保護水”等問題被一一破解,成為我省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模本。云南萬家歡集團澄江藍莓莊園工作人員代梅芳告訴記者,澄江高西社區農業節水減排試點以前,每天在地里負責澆水的工人就要五六人,粗放的用水也不利于藍莓品質。現在,采用精準灌溉,不僅節約了用水量,還使人工成本大大減少,在旱季一個人就能管理所有土地,藍莓掛果品質也得到大幅提升,口感濃郁。通過試點項目,實現了當地農民增收減負、企業增收增效、政府節水減排等效益,項目區內每年農灌節水38萬立方米,節水率達49.9%,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156.8噸,減少污染物入撫仙湖12.2噸。 冬蟲夏草是迪慶藏族自治州最具代表性的特產。高強度的野外采集不僅使冬蟲夏草的天然分布區越來越狹窄,而且對產區的自然環境破壞日趨嚴重。為保障產業可持續發展,迪慶州明令禁止在草原采集冬蟲夏草的蟲蛹,同時建立科學合理的發展模式,把草地保護及利用與農牧民的需要相結合,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使當地草原生態明顯改善的同時,牧民收入也未受到影響。 記者從省農業廳了解到,近幾年,我省開展了高原湖泊農業源污染防控技術示范和農業面源污染定位監測,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為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保護高原湖泊,在農業部的支持下,開展高原湖泊農業源污染防控技術示范區建設。與此同時,2008年緊急啟動薇甘菊防控工作以來,我省通過在德宏等薇甘菊集中爆發、嚴重危害地區,舉辦綜合防治示范樣板,進行集中滅除,采用清除和阻斷的措施,阻截薇甘菊的擴散、蔓延。目前,薇甘菊發生區域由7個州(市)壓縮到3個州(市);農田地發生率由防控前年增長114.08%變成現在年減少14.3%;挽回甘蔗、香蕉、檸檬、咖啡、茶葉等各類農作物直接經濟損失6565.24萬元,減少生態經濟損失11.9億元。 省農業廳負責人表示,保護好云南獨特的生態環境,才能為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創造良好的空間,促進高原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 生態好 農村美農民富 從“口袋村”變成“富裕村”,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仙人洞村找準發展路徑,打造美麗鄉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依靠豐富的山水資源大力發展旅游產業,農民年收入上百萬成為現實。“推倒臟亂差的農舍,一棟棟彝族風情建筑拔地而起;鏟去污水橫流的鄉村小路,地下管道合理布局的街道舒適整潔……現在全村新增床位2600余張,全部投入接待,預計每年實現綜合收入達3000萬元以上。”仙人洞村村長范成元告訴記者,如今,仙人洞村196戶家家都做起了旅游生意,不僅全部順利脫貧,還快速走上了致富之路。 在我省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工作中,通過開展農業污染源普查和農村清潔工程建設,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在農業部的支持下,在昆明、麗江、保山等8州(市)50個自然村開展了以家園清潔、田園清潔和村級公共清潔設施建設為主要建設內容的農村清潔工程示范建設,共投入資金2195.5萬元,其中中央投資483.5萬元,省級整合資金295萬元,縣級及村民自籌資金1417萬元,覆蓋農戶1萬多戶,受益人口達3.7萬人,示范村生活污水處理利用率和生活垃圾處理利用率均到達90%以上。 自2013年財政部啟動美麗鄉村建設以來,我省共投入美麗鄉村建設資金101.5億元,實施了1361個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其中,88個國家級扶貧重點縣實施項目986個,占項目實施總數的72.5%。美麗鄉村建設增加了村級集體收入,有效帶動鄉村旅游和農業產業發展,為群眾提供就地就近就業和創業機會,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如:騰沖市固東鎮銀杏村3年累計接待游客9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1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1元,較2010年增長2.6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從原先的726戶減少到9戶,貧困人口從2520人減少到39人。 專家聲音 云南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稟賦,作為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樣性寶庫,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起點應該是:維護區域、國家乃至國際生態安全。要完成國家賦予云南保護生態的光榮使命,云南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大力推進“美麗云南”建設。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教授、經濟學博士 譚鑫 當前,環境保護工作,無論是從治理理念、治理手段還是治理目標上,都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發展階段。生態與環境保護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維持、修復與阻止惡化,而是要求生態環境質量的全面改善和優化。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兼顧保護與發展,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 省環境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郭慧光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不能割裂,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然而,發展太快,生態環境無法承載,這樣的發展不可持續。只有按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在穩增長的同時,狠抓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驅動新經濟發展,才能從體制機制上消除綠色發展的障礙,也才能根本上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云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郭樹華 從客觀現實來看,云南省水資源基本特征依然沒有改變,“水多、水少、水臟、水渾”的水情依然存在。 未來的五年,是全省建成小康社會和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的沖刺階段。新時期將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水資源管理、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等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重要內容。加快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切實轉變用水方式,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強化水資源保護,健全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方面著手,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 省水利廳水資源處處長 李伯根 環境問題的復雜性,決定了相關問題的解決不能單純依靠政府或者學術機構甚至企業,而必須激發公眾的有效參與。加強資源環境國情、省情和生態價值觀教育,培養公民環境意識,綠色消費的自覺意識,一點一滴踐行綠色發展路徑。 云南省濕地保護發展協會會長 肖雪冰 云報全媒體記者 胡曉蓉 楊抒燕 王淑娟 整理 短 評 主動作為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時代抉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破了簡單把發展與保護對立起來的思維束縛,指明了發展和保護的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和協調共生,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綠水青山就可以帶來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沒有美好的生態環境,難言百姓的幸福生活,更談不上高質量的發展。以生態立省的云南懂得綠色的珍貴,靠生態強省的云南深知綠水青山之于富民強滇的重要意義。 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全省上下一盤棋,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全省各級相關部門堅持把中央、省委及省政府主要領導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講話精神、指示要求與全省環保工作實際相結合,做到認識到位、領會到位、貫徹到位。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堅持點面結合全覆蓋,城市、鄉村,空氣、水體、山林、土壤等全面覆蓋。進一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加大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低效林改造和陡坡地生態治理力度,加強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九大高原湖泊水環境綜合治理,提高環境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深入推進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強化環境監管,對違法排污、破壞生態的行為嚴厲查處。 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云南與時俱進,發展理念不斷更新。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的戰略不動搖,在生態環境保護上,堅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面對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全省上下堅持把節能減排作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統籌處理好穩增長與節能減排的關系,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 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堅決維護好云南的綠水青山、藍天白云,擦亮“綠色發展、美麗云南”這塊金字招牌。把生態環境作為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保障,著眼于長遠利益和可持續發展,云南正在堅定不移走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胡曉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