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生態飯 走上脫貧路 “我們要念好山字經,做好生態文,大力發展林業產業,讓農民吃上生態飯,走上脫貧路,打好脫貧攻堅戰!”在2016年3月2日召開的維西縣實施林業產業扶貧計劃會議上,縣林業局局長趙學飛擲地有聲地說。2016年即將過去,維西縣林業產業扶貧計劃從藍圖逐步變成現實,貧困群眾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 種下“金果果” 脫貧有希望 “今年,我家的那棵大核桃樹掛果多,賣得7900多元,加上其它核桃樹收入,我家僅賣核桃一項就收入18000多元。”維西縣康普鄉白漢頂村民小組李小平高興地說,“好日子還在后頭呢,再過兩年,我們家新種植的6畝優質泡核桃就進入掛果期了,收入將成倍增長。” 李小平的喜悅折射出維西縣實施林業扶貧計劃、大力發展木本油料產業的成功實踐。核桃基地建設綠了山川,富了群眾。到目前,維西縣核桃基地發展到40.9萬畝,690.05萬株,年產值7000多萬元。 今年以來,維西縣針對農民文化水平低、核桃種植技術缺乏和核桃基地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不斷加大科技推廣力度,舉辦各種形式的核桃種植技術培訓班,縣林業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編寫《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核桃種植技術手冊》,手冊以圖片和簡短的說明為主,通俗易懂,印刷36000本,免費發放給核桃種植戶閱讀,制作《高海拔地區核桃栽培技術》DVD光盤13000本,無償發放給群眾觀看。 “背陰山里有三多,漆樹多、核桃多、存款多。”這是維登鄉山加村背陰山村民小組群眾在今年春節期間傳唱的歌謠。 像背陰山一樣,漆樹給維西縣廣大山區群眾帶來脫貧致富新希望。到目前,維西有人工漆樹原料林基地15324.8畝。 在上海等大都市,維西縣碧羅雪山公司生產的精裝青刺果油每市斤售價高達710元。盡管價格不菲,但銷量一路走好。到目前,維西縣青刺果人工林達6908.5畝,590710株。 當上護林員 摘掉貧困帽 脫貧摘帽臉上有光,蜂正光逢人就說:“我當上生態護林員了,家庭收入增加了,今年脫貧的目標達到了。我一定按照上級的要求保護森林資源,保護野生動物。” 蜂正光是維西縣白濟汛鄉統維村白浪洛村民小組貧困戶,今年38歲了,至今未婚,一家四口人,父親、兄弟都是殘疾人,母親年老多病,一家人就靠著蜂正光一個人做活度日。由于家里老的老、殘的殘,蜂正光不能到遠處務工,多數時間在家務農,偶爾在附近工地上打零工。盡管勤勞,但依然不能摘掉貧困帽子。今年年初,白濟汛鄉給蜂正光家扶持了3500元錢用于發展山羊養殖,到現在,蜂正光家的山羊已發展到17只,能賣的有6只,收入至少在3800元。更讓蜂正光一家歡欣鼓舞的是,最近,蜂正光被聘請為生態護林員,每年最低工資8000元。 今年,維西縣聘請了1030名生態護林員,他們都是精準脫貧建檔立卡戶。 核桃林下掘“寶藏” “今年,我們一家心情特別好,6年前種植的11畝優質泡核桃開始掛果,核桃林下養殖的土雞賣上了好價錢,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了。”白濟汛鄉統維村上梁子村民小組傈僳族農民余光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生活在大山之中,就要靠山吃山。不過,我說的靠山吃山不是坐吃山空,而是吃生態飯。端上生態飯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余光華在核桃林下發展土雞養殖,走上脫貧致富路。去年,他養殖的土雞收入達12000多元(刨除成本)。今年,余光華已銷售了800多只土雞,到目前,還存欄土雞1100只,預計年內可實現經濟收入13000多元。 核桃開始掛果了,余光華一家的收入路子更寬了。今年,他家的核桃收入達8100元,進入盛果期后,每年至少收入7萬元。 林下種養殖業給維西貧困群眾帶來脫貧致富新希望,今年,維西縣發展林下種植業4300多畝,其中,魔芋林下示范種植基地620畝;有4個專業合作社建立了林下土雞養殖場,發展土雞養殖12000多只;有320個農戶在林下發展養殖業,發展生態農莊89家,帶動220名貧困群眾通過就業走上脫貧路。( 楊洪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