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香格里拉經濟開發區禮仁村阿卡里村民小組,是禮仁村魯禮型最遠的村民小組,從村委會驅車需要40多分鐘,海拔2800多米,該組只有13戶村民,由于地形較為特殊,手機信號還沒有覆蓋到該村民小組。 海文權是該村民小組的精準扶貧戶,由于原先房屋所在地受到山體滑坡的影響,今年,管委會動員海文權家搬遷到了原住房300米以外的一處平整地帶,在新家,海文權養起了山羊和土雞,種上了藥材,70多歲的老母在家喂喂牲畜家禽生活悠閑自在。 過去,阿卡里村民小組主要的收入來自養羊和種植洋芋、白蕓豆等。管委會副主任李繼文介紹:“阿卡里由于海拔高,土壤較為肥沃,村民們世世代代都在這里種植洋芋,畝產上千斤。但由于洋芋價格較低,經濟收入較低,長期以來都是自種自吃。”如何轉變農民的生產方式,如何改變世代沉淀的生活習慣,如何讓這十幾家人脫貧致富,解決一系列問題絕非易事。在阿卡里扶貧問題上,管委會并未因偏遠而忽略該村民小組的扶貧問題,而是通過產業扶持、基礎建設、異地搬遷、生態補償、危房改造、教育脫貧、勞務輸出等工程對該組進行幫扶。“通過一年兩年的幫扶就要脫貧絕非易事。管委會通過產業帶動、智力幫扶、觀念幫扶等手段方式使該地不但要脫貧更要避免脫貧后又返貧。”經過一年多的幫扶,邊遠閉塞的阿卡里村民小組有越來越多的人到外打工,更有勇于創業,敢“吃螃蟹”的人不斷涌現。 在與魯禮型組相隔不遠的龍洞村民小組,丁玉華家熱鬧非凡。從12月開始,龍洞村民小組每家每戶在臘月都會選定一個好日子殺年豬,并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到家里品嘗,這便是本土俗稱的“殺豬飯”。 在龍洞組,但凡有條件的家庭,都會養好一頭土豬,只喂豬草、瓜果、野菜、五谷雜糧,喂上兩年,豬肉味道純正。進入丁玉華家,在剛剛平整過的院壩里,豬叫聲、吆喝聲、還有孩子們嘻戲的笑聲交織在一起,伴隨著柴火散發出陣陣熱浪讓人們感受到了新年的到來。殺豬完畢,丁玉華將一部分五花肉做腌肉,兩個后腿腌制火腿,其余的肉就拿來做“殺豬飯”。在龍洞小組,常見的菜譜有亂燉、小炒、沾水三線肉、水煮酥肉、血灌腸等。 丁玉華臉上洋溢著無法言表的幸福,“感謝管委會對我家的大力幫助,讓我家走出了貧困。以前宰頭年豬很是舍不得,有時一年到頭沒有什么積蓄,甚至連年豬都養不起。現在我家不但養了豬還養了70多只雞。有了產業,還有了一所新房。”丁玉華撓著后腦勺靦腆地笑著說道。只見核桃樹下的遮陰網中傳出了咯咯的雞叫聲,土雞、放養雞、尼西雞在爭食散落地上的玉米粒。 精準扶貧開展以來,開發區管委會將扶貧納入到全區的重點工作中,結合開發區實際與區內企業牽線搭橋,在加快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同時,以“公司+基地+農戶”和“訂單農業”的發展模式輻射帶動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 “開發區的二半山區較為適宜發展藥材產業和山地養殖業,無論是種植或是養殖,開發區內都有相關的優質企業與農戶合作并提供技術指導,管委會在其中牽線搭橋,在企業效益保證的同時為農戶提供更多的收入,區內企業在發展的同時也是優先考慮本地農戶,顯示了企業的責任與擔當。”李繼文說。 基礎建設是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基石,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建設美好家園的物質基礎。管委會著力解決村民行路難、飲水難、住房難等民生問題,千方百計籌集資金,爭取政策,全面推進兩村一社區的基礎設施、危房改造、道路硬化、農田水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幫扶,實現基礎扶貧工作從單一向綜合多樣化方式轉變,為貧困村和貧困戶實現長效脫貧夯實了物質基礎,使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條件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解大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