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交群眾滿意的答卷 德欽縣十三屆人民政府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妥善化解發展中凸顯的各種利益矛盾,實現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六個德欽”“六個家園”建設取得新成效,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遞交出一份讓全縣人民滿意的答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基礎。 經濟建設取得新進展 翻開德欽縣十三屆人民政府任期內每一個被定格的畫面,認識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德欽故事在時光里積淀凝結、連綴成篇。該縣定期分析研判經濟形勢,強化經濟運行調度,研判監測經濟工作,力求精準施策、精準發力,持之以恒推進項目提質增效加速,全力推動經濟持續向好發展。 據統計,2016年,德欽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7.63億元,是2012年的1.68倍,年均增長13.9%;完成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69億元,是2012年的1.32倍,年均增長7.2%;公共財政預算支出達24.89億元,是2012年的 2.01倍,年均增長14.9%;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9億元,是2012年的1.66倍,年均增長13.6%;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1150元,是2012年的1.5倍,年均增長9.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115元,是2012年的1.4 倍,年均增長8.5%。主要經濟指標全部實現翻番目標,縣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顯著增強。 產業結構形成新格局 以葡萄、中藥材等為主的第一產業全面發展,以發展綠色水電、提質改造羊拉礦山為主的第二產業有序推進,以梅里雪山景區為主體的第三產業穩步增收,農業現代化、裝備高端化、旅游集團化是德欽產業發展的新趨向。 面對持續不振的市場需求,該縣始終主動把握經濟規律,加快產業培育和產業提檔升級。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該縣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65億元,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長13.8%。持續鞏固提升高原特色農業,規范種植葡萄達1.38萬畝,推廣青稞6.2萬畝,中藥材5.6萬畝,油橄欖0.86萬畝。2016年,該縣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0.56億元,是2012年的1.4倍,年均增長8%。2016年,以旅游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5.42億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長20.1%。 4年來,該縣旅游業以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厚植旅游發展優勢,實施旅游品牌戰略,優化功能空間布局,完善產業鏈條體系。梅里雪山景區提升為國家4A級景區,梅里雪山國家公園、滇藏生態文化走廊、阿墩子古城等重點景區硬件建設穩步推進,奔子欄玉龍精品酒店、松贊茨中等酒店投入運營。德欽豐富的旅游產品逐漸走向精細化、精品化,旅游業的經營逐步向集團化、高端化轉化。4年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552.85萬人次,旅游社會總收入由2012年的4.9億元增加到28.08億元,年均增長54.7%。 城鄉面貌呈現新改觀 過去的4年,白馬雪山隧道、茨中隧道正式投入使用;全面覆蓋溜索改橋項目,“溜索飛渡”徹底結束;城市道路越來越寬,可供市民娛樂休閑的公共場所越來越豐富,居住在這座城市的幸福感越來越高…… 面對層見疊出的基礎制約,該縣始終堅持投資拉動,項目帶動,深度融入省、州“五網”建設大會戰,努力為德欽未來發展夯實基礎,練好“內功”。不斷加快推進德巴、德貢公路建設,全域通邊路網體系正在形成;實施“水利重點縣”“五小水利”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148件,興水治水工作取得長足進展;全面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努力讓老百姓用上“好電”……一系列項目的順利實施和推進,使德欽的人居環境和出行環境得到大幅改善。2016年,全縣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62.6億元,是2012年的1.9倍,年均增長17.2%。4年累計實施重點項目721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1億元。4年來,市政建設完成投資2.5億元,城鎮化率比2012年提高3.7個百分點。 民生事業實現新發展 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形勢下,該縣財政用于民生的支出4年累計達到64.3億元,年度支出比重均保持在79%以上。 面對各族群眾脫貧致富的深切愿望,該縣聚焦“精準”二字,高起點謀劃、超常規著力,深化“六個一批”和“六個到村到戶”措施,2016年共選派271名省、州、縣、鄉四級駐村扶貧工作隊員投身脫貧一線,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役提供強大的推動力量,實現脫貧攻堅戰首戰首勝,1個貧困鄉鎮、7個貧困村退出,4864人減貧。 在經濟增速放緩、結構深度調整的背景下,該縣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業局勢保持了總體穩定。4年來,累計新增就業4783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1000人次。 全面落實14年免費教育,進一步鞏固集中辦學成果,深入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一鄉一園”全面覆蓋,村級學前教育逐步鋪開。實施“全面兩孩”政策,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穩步推進,縣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二級甲等醫院,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重點疾病防控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升。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覆蓋,三項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 100%。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房620套,發放廉租住房補貼739萬元。(王靖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