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景新風新生活 在維西縣永春鄉慶福村河西村民小組文化活動場所大門上有這樣一幅對聯,上聯:黨恩浩蕩春回大地新房新景新農村;下聯:脫貧攻堅福臨西山新業新風新生活,橫批:春風撲面。這是永春鄉實施“四改一統一”工程惠民生的真實寫照。 前幾年,到過營盤村的人腦海中還留下這樣的烙印:泥巴路,人畜混居,居住環境“臟亂差”。 去年以來,永春鄉著眼群眾人居環境中的“堵點”“痛點”,投資11700萬元(其中,整合財政資金5850萬元,群眾自籌5850萬元)實施 “四改一統一”工程,覆蓋全鄉1950戶群眾。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有了顯著提升。 改善人居環境 “前幾天,姨媽從臨滄回來探親,一進村就接連說了三個想不到,想不到村里的道路這么好走,想不到村里的房子這么漂亮,想不到鄉親們的日子這么舒暢。”銀盤村村民和建衛說。 和建衛說:“去年,政府補助2萬元,我們家投入4萬多元(含投工投勞),實施‘改廚、改廄、改院、改衛及外立面統一’工程,家居越發安逸了。” 在推進“四改一統一”工程中,該鄉科學規劃,一戶一策,體現群眾主體地位,通過民主推薦產生村民理事會,并按照“人由自己選、事由大家議、議定共同辦”的模式運行,拿出《精準脫貧“四改一統一”工程實施方案》,精細到每家每戶。通過召開黨員會議、理事會和村民代表會,真正將黨的方針、政策講透,政府的獎補措施講夠,把發展思路講清,調動群眾“自己家園自己建、自己事業自己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通過實施‘四改一統一’工程,改善了貧困山村群眾道路交通、住房條件,實現了人畜分離、廚衛入戶,統一外墻風格,改善了人居環境質量,保持了特色風貌。”永春鄉黨委書記李忠民說。 記住美麗鄉愁 從永春河東岸遠眺慶福河西村民小組,一幅“濃妝淡抹總相宜”的美麗畫卷闖入眼簾:青山環抱,樹在村中、村在樹中,具有濃郁白族建筑風格的民居在綠蔭中顯得格外美麗。 河西村民小組是一個白族聚居的村子。實施“四改一統一”工程后,這里的76戶居民保留了濃郁的白族文化,留住青山綠水,記住美麗鄉愁。 永春鄉居住著傈僳族、納西族、白族、彝族、普米族5個世居民族,形成一村一族、一村一民族特色文化的獨特景觀。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在永春這塊美麗的土地上和睦相處,共生共榮,創造出特色鮮明的民族民間文化。沿著永春河逆流而上,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沿途就能飽覽納西族、白族、彝族、普米族文化。 3月8日,永春鄉慶福村草壩子傈僳族群眾在民族文化活動場舉行民族民間文化展演,跳起歡樂的“瓦器器”,舞動熱情奔放的阿尺目刮,打心底唱出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民族大團結好、改革開放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好的主旋律。 這是永春鄉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一個縮影。在實施“四改一統一”工程中,該鄉高度重視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形成“一村一特色”民族民間文化景觀,為發展鄉村旅游業注入文化之魂。 該鄉“四改一統一”工程以“記住鄉愁、留住青山綠水、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特色鄉村”為基本遵循,做到不挖山、不填地、不砍樹,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栽本地樹、讓房屋外觀與環境融合。在建筑風格上,房屋外形融入民族特色建筑文化。在建設方式上,按照“建、改、保”要求,創造獨具地方自然特征的農村景觀,并延續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美麗宜居新農村。 “我們這里生態好,發展環境好,很多游客到我們山莊品嘗原生態食品,生意越來越好。”慶福村草壩子村民小組群眾陳利剛說。 隨著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永春鄉鄉村旅游業似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有力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到目前,永春鄉有7家休閑山莊已開門迎客,有2家正在建設中。 形成文明新風 “‘四改一統一’改變的不僅僅是村容村貌,而且還改變了人的精神面貌,形成了文明新風。”永春鄉鄉長蜂云林說。 3月12日,慶福村西山村民小組群眾積極參加“植樹造林、綠化河西”行動。在植樹現場,村民鄧峰說:“現在,我們村已經把植樹造林,綠化美好家園納入村規民約里面了,村里每家每戶以及道路兩旁都栽種了樹木、種上了花,家家都講衛生,戶戶都自覺打掃道路,現在村里村容村貌變化大了。” 在推進“四改一統一”中,永春鄉深入開展“永春好人”評選表彰活動,樹典型,學典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鄉風文明建設。該鄉形成了比勤勞、比腦瓜子、比錢袋子、比房子、比培養孩子的“五比”村風。今年,永春鄉小學、初中、高中生入學率均達100%,沒有一名學生因貧困而輟學,群眾積極參加實用技術培訓,掌握致富本領,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撐。(楊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