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的草甸、清澈的湖水、放養的牛羊,構成一幅美麗畫卷,顯得十分和諧。普達措國家公園在保護、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區發展五大功能發揮方面顯示了獨特作用,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社區發展的協同提升。 《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方案》去年10月底獲國家發改委批準,體制試點工作已進入具體實施的關鍵階段。 “試點區劃定與管理均遵循和體現了將山水林田湖作為生命共同體進行系統保護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省林業廳副廳長萬勇說,試點區管理機構不僅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實現了園區范圍內高山、草甸、沼澤、湖泊、森林植被,以及特殊地質地貌、特色人文景觀的保護,還積極與相關部門協作維護周邊區域的生態環境。 監測結果顯示,普達措國家公園自2006年建立至今,未發生過森林火災,生態系統保持完整和穩定,空氣質量保持一級。 普達措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和松青說,試點區在加強生態保護前提下,適度開展非消耗性資源利用,再以資源利用反哺生態保護和社區發展,以不足3%的面積開發利用換取了大范圍的有效保護,既保護好了生態,也避免了“捧著金飯碗討飯吃”。 為妥善處理國家公園建設與社區發展關系,充分保障原住居民利益,迪慶州建立了社區生態補償機制,每年由經營公司拿出1000余萬元資金,專項用于社區直接經濟補償,惠及23個村民小組,870多戶村民。 除直接經濟補償外,試點區還實施了安置就業,解決就業崗位200多個,昔日的伐木工和牧民變成了國家公園工作人員。“從2007年開始,我們這里的村民可以在國家公園工作,月工資2000多元,每年還有社區反哺資金。”普達措國家公園內洛茸村村民扎西七林說,2015年他用積攢下的30多萬元蓋了新房,去年的6萬元反哺資金已經發放到位,“平時我還要去跑旅游車,跟以前相比,生活已經大變樣”。 為將國家公園建設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云南借鑒國際先進理念,研究制定技術標準、配套出臺管理政策、適時開展立法工作,探索出了一條國家公園規范化建設發展之路,發布實施了《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技術規程》等9項技術標準,出臺了《國家公園管理評估指南》等4項管理政策,制定實施了《云南省國家公園管理條例》。 為解決“九龍治水”困局,云南省結合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改革,對試點區現有的普達措國家公園管理局和碧塔海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進行整合,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萬勇介紹,云南正積極組建省政府垂直管理的機構,履行試點區范圍內國有林、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世界自然遺產等的管理職能,對試點區域實行“統一規劃、統一保護、統一管理”。 國家林業局昆明勘察設計院院長唐芳林說,云南省建立國家公園,經過了長時間的理論研究,系統編制了發展規劃,出臺了一系列標準和規范,建立了有土地權屬、機構編制、經費來源的國家公園實體,既保護了資源,又發揮了生態教育和游憩功能。 同時,云南省的國家公園建設是在國內沒有經驗可循,國家層面還沒有出臺政策的情況下進行的,必然走了不少彎路。“制度創新既要頂層設計,也需基層實踐。”唐芳林說,總體而言,云南國家公園建設還處于前期發展階段,有待于進一步提升水準,納入國家整體的統一發展軌道。 (新華社記者 姚兵 周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