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延安精神 牢記職責使命 4月,在革命圣地延安,淡紫色的丁香花散發著馨香,街邊的柳樹和山坡上的白楊已經吐綠,春天的氣息彌漫在黃土高原上。 4月22日,由州直機關工委組織的州直機關工委黨務干部赴延安黨性教育培訓班開班,30個州直部門選派的30名學員在延安中紅傳承文化培訓中心的精心安排下,接受為期一周的學習培訓。 學員們手提小板凳,在延安紅色教育基地聆聽革命故事,喚醒情感記憶,堅定神圣信仰。 重溫輝煌歷史 感受延安精神 在寶塔山的黨旗下重溫入黨誓詞;在鳳凰山革命舊址學習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偉大情懷;在抗大革命舊址聽老教授講《弘揚抗大精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在棗園革命舊址領會延安窯洞有馬克思主義的涵義……一周的學習緊張而辛苦,每一天大家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通過每一堂現場教學學習領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精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南泥灣精神,聆聽了感天動地的毛澤東與毛岸英的父子親情、習近平勇于過五關接地氣的氣慨。 在開班儀式上,學員們專題聆聽了講座《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學習黨在延安13年的艱辛歷程、取得的輝煌成就和黨中央在延安的經驗。 每一堂現場教學都十分生動,在聆聽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毛澤東與毛岸英、張思德的故事和觀看《延安保育院》時,很多學員都流下了感動的熱淚。 在延安大學,學員與該大學的黨建工作者座談黨員發展、“三會一課”、支委會如何發揮“四講四有”作用、如何做好黨員管理等問題,交流加強制度建設、把好入黨關、提升黨員素質等工作經驗。 學員們都隨身帶著小板凳,走進棗園、王家坪、抗大、南泥灣、鳳凰山、楊家嶺等革命舊址和梁家河,通過現場教學、激情教學等方式接受革命歷史教育。 學員和衛澤說:“通過學習,使我更深刻地了解到延安既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中國革命的圣地,又是大生產運動、經濟建設、改革開放的中國革命的出發點。要說井岡山上打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那么延安窯洞里的馬列主義又為中國革命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延安精神在啟迪我們感悟歷史、傳承精神、喚醒情感、升華生命的同時,更點燃了我們擼起袖子干事業的激情。” 當傳承延安精神的傳播者 做履職盡責的黨員干部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培訓期間,學員們接受了革命傳統教育,感悟延安精神。 “認字就在背包上,寫字就在大地上,課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蓋上。”在抗日軍政大學革命舊址,學員們對老一輩革命者艱苦奮斗的精神肅然起敬,對自己在優越的環境中不愛學習、對工作不滿等時而出現的負面情緒感到羞愧,表示要把自己的所學轉化為學習和工作的動力,勤奮學習,努力工作。 據帶隊的州直機關工委負責人莫振榮介紹,開展黨務干部出省培訓是今年州直機關工委落實基層黨建提升年的一個重要內容。目的是通過學習力求在理論武裝上有升華,在業務能力上有新提高,在領導水平上有新進步,在謀劃和推動黨的建設工作上有新思路、新舉措,進一步推動州直機關黨建邁上新臺階。 90后學員趙紹娟說:“感謝州直機關工委和單位領導給了我這樣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讓我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禮、知識上的充電。生動直觀的課堂帶給我震撼與感動,豐富的學習內容帶給我充實與積蓄。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我將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永葆艱苦奮斗的作風,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工作,貢獻力量。”(程志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