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虎跳峽鎮寶山村俄迪村民小組,有一個叫毛海明的彝族青年,萌發了養雞帶動農民致富的想法。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他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建設了占地30畝的土雞養殖基地,年出欄土雞5000余只。 5月8日,記者來到位于俄迪村的香格里拉市遠誠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養殖基地在山溝里,這里山青水秀、空氣清新,漫山遍野到處都是散養的土雞,合作社的創辦人毛海明夫婦正在清掃雞舍。 今年36歲的毛海明是寶山村俄迪村民小組本地人,曾經跑過運輸,也做過多種小本生意,但折騰多年也沒有改變貧窮落后的現狀。不甘于貧窮的他,到處尋找發家致富的路子。 俄迪村溝壑縱橫,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是依靠種植洋芋和包谷等傳統農作物,勞動力外流現象嚴重。毛海明明白,想要帶動鄉親一起致富,必須走出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路子。而與俄迪村的偏僻落后相對應的是,這里空氣質量好、環境適宜,十分有利于養殖業的發展。他把發展項目聚焦到了生態養雞上。 走好科技路子是養殖的第一要務,必須要系統全面地掌握相關技術。毛海明將近用了2個月時間到麗江、大理及昆明等地的養殖場學習“取經”,并對市場進行了認真的調查和研究。 2015年,毛海明發動村民成立遠誠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用自己的積蓄和四處借貸投資的40萬元承包30畝山地,購買了本地雞苗,在山溝里開始了生態放養。為了把小雞養好,他索性把家安在了雞舍旁邊,晝夜觀察,精心喂養。由于時值深秋,天氣較冷,雞苗御寒能力差,毛海明就和他的伙伴24小時在雛雞溫室里值守……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他摸索著養殖技術,認真記錄每個細節。一開始,由于養殖經驗缺乏,不時出現雞苗傷亡現象,最多一次死亡百余只幼雞。毛海明自責對不起合作社的社員,更對不起支持他創業的所有人。 毛海明是個不服輸的小伙子,他看書籍、上網、咨詢,多方學習,掌握的養殖技術越來越成熟,合作社的養殖場管理日趨科學化,養殖效益逐漸凸顯。經過大半年的摸索,合作社的第一批雞出欄,賺到了第一桶金。 由于俄迪村海拔較高,孵化出的雞苗成活率很低,毛海明帶領合作社與昆明的某家養殖場簽訂了孵化合同,他負責提供雞蛋,對方負責孵化,解決了雞苗成活率低的難題,每年出欄可達5000余只。雞苗出欄量的大幅上漲使養殖專業合作社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帶動了社員群眾的致富增收。 毛海明說,合作社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優質土雞價格始終賣不高,影響下一步發展?!?下一步,毛海明想加大宣傳,做優品牌,開拓市場,將好東西賣到全國各地。(陳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