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市虎跳峽鎮俄迪村彝族青年毛瑞生,選擇一處青山環繞、空氣新鮮的圣地——俄迪河旁,大規模養殖三文魚,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近日,記者走進俄迪村三文魚養殖基地,見到此處山青水秀、風景宜人,密密麻麻的三文魚在清澈見底的池塘里游動,毛瑞生夫婦倆正忙得不亦樂乎。毛瑞生說,“農村致富離不開產業發展,發展產業就要發展特色產業,養殖三文魚市場前景非常好,可以帶動一方脫貧致富。” 俄迪河源于迪慶風景名勝區千湖山雪域,千湖山是亞洲最純凈的淡水湖泊之一,四季清澈見底。毛瑞生通過考察,決定利用這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走出一條脫貧致富路。他在俄迪出水洞500米處承包了1000多畝荒山荒灘,發動群眾建設基地養殖三文魚,還成立了養殖、銷售、經營為一體的“香格里市雪域三文魚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然而,基地剛建設起來,“敢吃螃蟹”的毛瑞生和他們的同伴們卻遇到難題,由于缺乏養殖技術和經驗,剛進的魚苗沒過幾天全死了,嘗試孵化的魚苗成活率也幾乎為零,面對困難,毛瑞生沒有氣餒,他不斷揣摩,想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發展產業,首先要攻破技術難題,必須要走科技致富路子。為此,他多次率員工到云南社科院、云南農業大學以及省內外三文魚養殖基地學習取經,并買來了很多關于三文魚養殖技術的書籍和光碟,一門心思投入到技術學習中,為了掌握孵化知識,他時常在孵化室一呆就是一天。 除了技術難題,自然災害也給他帶來了不少打擊,滑坡、泥石流曾一次次危害著養殖基地。面對各種打擊,毛瑞生沒有放棄,合作社在各級政府及農業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消除了自然災害可能對基地造成損壞的隱患。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香格里市雪域三文魚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社員已發展到120多人,已具備年孵化30至40萬尾魚苗的能力及年產200噸成品魚的能力,同時,合作社還開發養殖了“名、貴、特、稀”的三文魚種虹鱒魚、金鱒魚、北極紅點鮭,西紅紅點鮭等。 目前,在占地30多畝的養殖基地里,共有51個成品魚池,凈水養殖面積6120平方米;圓形魚苗養殖池25個,凈水養殖面積50平方米;19個孵化車間,凈水養殖面積250平方米。 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在此期間得到了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2014年至今,合作社先后被評為“迪慶州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云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云南省健康養殖專業合作示范社”等榮譽稱號。 說起產品銷路,毛瑞生信心滿滿:“目前,合作社的鮭魚銷售網已經遍及香格里拉市區、德欽、維西、麗江、大理、保山、芒市、攀枝花等地區,同時還在進一步擴展到其他地區。合作社堅持‘誠信、誠實、做強、做大’的發展理念,著力打造綠色環保產品,魚肉口感得到消費者一致好評。” 通過養殖三文魚,毛瑞生走上了致富脫貧之路,成為村里的致富能手,被推薦為俄迪村民小組支部書記。 “合作社將以基地為依托,著力發展好三文魚養殖,力爭達到年產500噸成品魚的目標,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高農民就業率、增加收入,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毛瑞生說。(陳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