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學寶 楊云萍 驅車前往香格里拉市尼西湯滿村的路上,公路兩旁林立的黑陶店成為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而談黑陶、說藝術,尼西人首先想到的人是吹批次主。 吹批次主是尼西鄉(xiāng)黑陶制作藝術的非遺傳承人,走進他的作坊,房間里堆滿了黑陶做的火盆、糌粑盒、土鍋、茶罐等。“這些都是我們純手工制作出來的,希望更多人看到藏民族手工藝的美。”吹批次主說。 吹批次主制作的茶壺壺身富有藏民族文化特色的圖案手工精細而巧妙,簡直是讓人愛不釋手。這種獨居匠心的圖案和做工是一種文化的標識,更是一種區(qū)域的名片。吹批次主認為,非遺是幾千年民族文化的酵母,對它的保護力度需要加大,要讓非遺的文化價值和魅力被更多人知曉。 吹批次主爺爺孫諾七林是當地有名的陶器制作藝人,他與土陶打了40多年交道,相繼培養(yǎng)了20多名來自藏區(qū)各地的學徒。在爺爺的熏陶下,吹批次主從12歲起就學習制作黑陶,學藝一年后就能獨立制作土陶制品,并在傳統的基礎上嘗試一些新手法、新工藝,開發(fā)新的陶藝,品種從單一的家居生活用具發(fā)展到宗教器皿中的花瓶、香爐、崩瑪、農色和生活用具中的臉盆、火塘磚、氣鍋、牛奶鍋、酒瓶、糌粑盒、煙灰缸等。傳統的火盆、酥油茶具的工藝更趨完美。2015年7月,吹批次主制作的茶壺奪得了云南省美工協會金獎。 “很多非遺項目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實施,與脫貧致富相結合,發(fā)揮少數民族貧困地區(qū)的特色資源優(yōu)勢,加強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轉化,走一條文化傳承和脫貧致富兩不誤的路是可行的。”吹批次主說,“我希望有一天,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們在家做著黑陶唱著歌,生活越來越富足。”如今,吹批次主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2015年,在村黨支部的引導幫助下,黨員吹批次主帶頭成立了香格里拉市尼西陶藝社黑陶制作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合作社主要制作尼西黑陶及研發(fā)黑陶新品種,通過“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自愿結合”的方式,建立以黨組織為主導的“村總支+黨支部+合作社+黨員+群眾”的股份合作經濟運作模式,充分調動了當地村民們的積極性,使他們都參與到其中,形成規(guī)模化生產,使黑陶制作漸漸發(fā)展壯大。截至目前,合作社有制陶師15名,都是湯堆本地人,每年制作土陶5200多件,合作社年收入100萬元左右。 以前湯滿村制作的黑陶,都是村里農戶各自做各自的,形不成規(guī)模,經濟效益低,導致經營性收入較少,村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黑陶手工藝面臨失傳的危險。隨著香格里拉旅游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黑陶逐漸受到外來游客的青睞,購買的人多了,黑陶價格也不斷上升,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回村發(fā)展黑陶手工業(yè)。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黑陶制作從常用的生活用品擴展到有收藏、觀賞價值的工藝品,種類不斷豐富,銷售方式實現多樣化,除了在村附近公路沿線及市區(qū)實體店銷售外,還通過網絡銷售,工藝品市場已拓展到海外。吹批次主經常免費為群眾提供指導和培訓,使更多人學會制造黑陶,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制作黑陶脫貧致富。 在如今,村里群眾每戶每年收入從過去的幾百元、幾千元增加到幾萬元、甚至是幾十萬元,黑陶制品成為湯滿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飯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