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溜筒江村黨總支以精準扶貧為契機,因地制宜,依托幫扶共建,以“股份合作經濟”為載體,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充分調動當地農民積極性,村級集體經濟得到有效發展。當年該村人均純收入達9757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近2.8萬元。 敲定產業抓轉型 溜筒江村黨總支在對當地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分析過程中發現,牦牛養殖作為當地農村的傳統養殖業,生產的無公害牛肉有著廣闊的市場需求空間,可以將牦牛養殖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來抓。同時,該村黨總支也清醒地認識到品種單一、養殖技術不科學等粗放型、單打獨斗式的飼養方式是造成產品質量不一、缺乏競爭力、經濟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經過對牛肉市場、養牛效益、養殖場地、交通條件、牧草飼料等進行深入調研,對養殖項目資金來源、管理方式、收益分配方式等進行分析后,溜筒江村黨總支結合外出學習借鑒的有關經驗,在獲得養殖戶支持后,決定將牦牛養殖“股份合作經濟”項目作為該村的特色產業并組織實施。 通過與省農行、縣總工會、縣檔案局等幫扶單位積極對接,由溜筒江村黨總支牽頭,采取“黨(總)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于2016年成立溜筒江村森佑牦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肉牛養殖場建在亞貢、爭剛2個村民小組附近。占地1400平方米的養殖場每年可實現存欄肉牛800余頭、出欄150頭,同時,該基地還建有標準化牛舍、飼料室、獸醫防疫室等,并購置了消毒機。合作社與香格里拉藏龍生物有限公司簽訂牦牛肉源供應協議,打通了銷路,沒有了后顧之憂,養殖戶的參與積極性十分高漲。 “牦牛集中養殖、繁育,鄉獸醫站統一進行防疫,這比村民自己粗放式的養殖好很多,肉牛的品質也得到了很大保障,僅在合作社剛成立的2016年,肉牛存欄量就達到了200頭、出欄63頭,年收入47.52萬元,刨去各種成本不計,仍有28萬余元的收入。”溜筒江村黨總支書記扎史培楚介紹說。 “四個一”增強凝聚力 在發展牦牛養殖這一產業的過程中,溜筒江村黨總支充分按照“抓實一個產業、建好一個支部、帶好一支隊伍、用活一套制度”的“四個一”工作方法,積極發揮黨(總)支部和黨員的帶頭作用,通過與黨員、群眾協商討論,出臺相應的村規民約。扎史培楚說,亞貢、爭剛這2個村民小組共有40戶人家,其中37戶是黨員戶,村規民約出臺后,黨員能夠率先垂范,帶領群眾積極參與到義務勞動、護林防火、集體放牧和其他的村組活動中去,村黨總支的制度就能被用好用活,村黨總支也能更好地為發展服務。 在合作社成立之初,該社就確立了相應的章程規定,把40戶社員分為4個組,實行每年輪換養殖,同時設立飼養標準、獎懲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省農行駐村工作隊長閆政全程參與了合作社的發展,他說,通過黨員帶頭、社員參與,牦牛養殖合作社雖僅成立了一年多時間,但經濟效益卻能很快凸顯,這與溜筒江村黨總支用于維護人民團結和諧發展的‘四個一’這劑良藥是分不開的。 扶貧專項資金助推發展 目前,合作社注冊資金150萬元,資金主要由社員和村委會入股,以省農行專項扶持資金10萬元作為村集體股份入股,社員以資金和土地等資源入股三種方式籌得,累積股金111.3萬元。合作社將每年的收益按照9%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91%作為社員入股成員分紅。在2016年合作社28萬余元的收益中,有近2.8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可用于本村公益事業或彌補村級工作經費,同時社員戶均增收5000元。 “省農行投入的10萬元扶貧專項資金,對我村發展集體經濟提供了有力支持,進一步提高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扎史培楚說。(記者 王靖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