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華是虎跳峽鎮寶山村監委會主任,又是村里的牦牛養殖大戶,他通過養殖業產業化發展,成為了村里的致富能手,拓寬了群眾致富增收渠道。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虎跳峽鎮寶山村立體氣候分明,境內有著大面積的草山草坡、優良牧草地和天然牧場,長期以來,畜牧業是寶山村民主要的支柱產業,很多當地群眾以畜牧業為生,然而,長期以來傳統落后的養殖方式和自給自足的“小而全”養殖模式,嚴重影響了當地畜牧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家家養牛家家窮”的局面。 看到落后的養殖模式嚴重影響了群眾的致富增收難情景,作為村干部,丁麗華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他通過多次州內外畜牧業重點養殖地區的考察學習,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畜牧業必須要靠科技之路,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才能真正讓群眾脫貧。 為了讓村里的畜牧業向產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丁麗華在村里成立了“森源牦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把部分村民納入到合作社中,合作社對村里養殖戶進行統一防疫和養殖技術培訓,并對村里的天然草場以村規民約形式進行保護和管理,嚴禁對草場造成人為破壞,對村里的養殖戶提供種牛進行全面的品種改良,合作社積極為養殖戶聯系市場,積極探索和走好“合作社+農戶+市場”的運作模式,通過合作社行之有效的措施,該村的牦牛養殖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通過幾年的努力,丁麗華的牦牛養殖數量超過了200多頭,合作社養殖牦牛250余頭。 寶山村支獨村民小組村民和杰超說,他放了幾十年的牦牛,但一直牦牛數量不能提高,經濟效益不明顯,自從加入合作社后自己掌握了科技養殖方法和防疫措施,特別是進行品種改良后,如今他家的牦牛已經發展到40多頭,每年有5萬元左右的純收入。 村民李志明說:“合作社為我們養殖戶提供品種,為我們尋找市場,養殖取得了非同尋常的效益。” “合作社將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為,積極探索牦牛產業化發展的路子,帶領更多的農民群眾走向產業化發展的路子。”丁麗華信心十足地說。(陳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