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關系山區群眾的利益,關系千家萬戶脫貧奔小康。”帶著對群眾的無限深情,香格里拉市紅十字會下派工作人員閔獻能扎根洛吉鄉九龍村,與群眾打成一片,為九龍村脫貧獻計出力。 “群眾不脫貧,我們決不撤退” 洛吉鄉九龍村屬二半高寒山區,11個村民小組,主要居住著彝族群眾,受自然條件限制,群眾生產生活落后,作為精準扶貧工作隊隊長,閔獻能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群眾不脫貧,我們決不撤退。”在第一次群眾代表大會上,閔獻能作出莊嚴承諾。他帶領以包村領導、駐村干部、村委會班子成員為主體的工作隊,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分別進駐各村民小組,按照“單位到村、干部到戶、責任到人、措施到位”的要求,確保每戶貧困戶有干部幫扶。 他帶領工作隊員跋山涉水,在田地里、彝家火塘邊,了解生產生活情況,宣傳國家扶貧政策,并建立貧困人口幫扶檔案,實現戶有卡、村有檔。在走訪調研過程中,重點了解該村基本情況、產業發展現狀、基礎設施建設、農戶致貧原因和期盼解決的問題,為精準幫扶想辦法、找路子。以戶為單位,了解貧困戶當前急需解決的困難和問題,按照“一戶一策”要求,找準脫貧致富路徑,制定年度目標、階段計劃和幫扶措施。對因病、因學、因災致貧的重點貧困戶,開展一對一、點對點結對幫扶。 工作中,閔獻能注重學習理論知識,掌握上級相關文件精神和惠農政策并運用于實際工作。他及時把省、州、市會議精神傳達給駐村工作隊員,還利用農閑或晚上時間,到各村民小組宣傳。 “一定要讓村里的基礎設施大變化” 剛來到九龍村時,看到大部分群眾還住在木楞子、籬笆房里,多數村民小組沒有水泥衛生路,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很差,閔獻能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定要讓村里的基礎設施大變化。” 為了改變群眾住房難問題,閔獻能帶領工作隊積極落實扶貧項目,協助貧困群眾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完成了117戶農戶的房屋新建(修繕)建設任務,其中新建88戶,修繕29戶。從保護生態的角度,他與農戶交流,讓群眾用磚混結構修建房屋,少砍樹木,從而保護九龍青山綠水。在施工過程中,當地缺乏技術工人,他就到大理、麗江等地請技術工人;在施工期間,他經常到施工現場督促檢查施工進度與質量。 為了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閔獻能積極與交通部門協調,多方籌集資金1768.58萬元,實施通村公路硬化32.9公里;投資360萬元,安裝太陽能路燈480盞。 “一定要在產業培育上有所突破” 如何讓村民擺脫貧困、實現致富?關鍵是發展產業。 扶貧工作隊積極引導群眾改變思想觀念,探索尋找符合九龍村的新型發展路子和模式,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突破口,培育了一批優勢產業,帶動群眾增收。 工作隊積極與州投資公司對接,爭取到產業項目資金近90萬元。扶持種植高產土豆760畝,累計投入資金26萬元,當地群眾441戶(次)受益,每畝土豆增收600-800元;扶持中長期種植產業,種植蘋果8000株,累計投入16萬元,種植花椒25000株,累計投入6萬元;扶持種植附子300余畝,累計投入42萬元。 閔獻能以紅十字會工作為載體,積極動員社會力量、愛心組織參與九龍村脫貧攻堅。與上海市志愿者基金會對接,爭取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九龍村脫貧攻堅。該基金會相關負責人兩次專程到九龍村開展調研,累計向該村捐贈各類圖書600余冊、兒童玩具80套、各類衣物200件,折合人民幣8萬元。同時,達成基金會志愿者到九龍村助教、助醫、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等援助協議。(記者 陳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