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輟學生到科技致富帶頭人 和勝,1969年出生于香格里拉市五境鄉倉覺村子母雄村民小組,中共黨員。2011年1月被評為“云南省首屆少數民族農民科技致富帶頭人”,7月被評為“迪慶州優秀共產黨員”,11月被評為“云南省農函大2010年度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12月被評為“云南省第四屆百名拔尖農村鄉土人才”,2012年被認定為“云南省科技特派員”,2016年獲迪慶州科技發明“三等獎”,7月被評為“云南省優秀黨務工作者”,2017年5月被評為“云南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他是怎樣獲得這些榮譽呢? 從省農校輟學后,走上自學科技之路 1989年,和勝考上省農校,第二年,因家里拿不出生活費只能輟學回家務農,成為村里的“文化人”。 當談到他是怎樣走上科技致富這條路時,和勝說:“我一直篤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一直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 在家務農的和勝,非常喜歡學習農業科技,只要是科技培訓,他積極參加。他第一次參加農業科技培訓是學習蘋果和花椒種植技術,學習培訓后,他自己種植了40畝蘋果和花椒,被五境鄉評為致富帶頭人。 因地制宜,探索科技致富之道 和勝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他深知農民的疾苦,特別是農業技術滯后的農村地區、群眾生產生活艱辛的狀況更讓他牽心。用自己所學知識最大限度的改變這一狀況,是他畢生所追求的目標。 在長期的實踐中,和勝結合村情實際,勤奮專研中藥材及羊肚菌種植技術,并建立中藥材及羊肚菌基地,以實際與理論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學習,取得了較為實用的生物培育技術,逐步過上了富裕的日子。 2007年9月,和勝牽頭成立了五境鄉生態種養殖協會, 由于協會剛成立,面臨著沒有一分周轉資金的棘手問題,他把家里僅有的幾萬元錢拿出來,當做協會的周轉資金。 在種植中藥材中,和勝先拿出資金購買種苗讓群眾種植。種苗款由他承擔50%,待村民銷售完藥材后再收回。為了種植成功,他親手把優良種子種苗發放給群眾,實地詳細講解種植方法,并簽訂回收合同,讓群眾吃下“定心丸”。2007年,他推廣示范種植中藥材48畝,每畝實現純收入10000多元。 通過多年的試驗示范,和勝掌握了一套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成功培育出了羊肚菌子實體,特別是獨有關鍵技術的羊肚菌菌苗配制技術環節,使他更有信心、有能力進一步推廣野生羊肚菌人工栽培。2008年,在州和香格里拉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在五境鄉人工栽培示范野生羊肚菌120畝,當年實現畝產12公斤干貨,畝純收入達10000元以上,受益農戶70戶,其中,最高一戶收入50000元。進行野生羊肚菌林間擴繁300畝,每畝收入3公斤干羊肚菌,林間擴繁畝收入3000元。 村民格茸農布說:“和勝剛推廣大羊肚菌種植的時候,我們不相信能成功,但他與我們簽訂了回收合同,我家試種了2畝,沒想到真的種植成功了,我家收入了2萬多元。” 他的努力,得到肯定 為了更好地帶動更多群眾致富,和勝建立了優質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200畝,并利用現有的種植技術和基地為平臺,與州市科技局、科協合作在全州范圍內開展多期中藥材及野生羊肚菌栽培技術培訓班,推廣種植各類中藥材達3800多畝,羊肚菌人工種植200多畝,帶動農戶1600多戶,解決了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 多年來,和勝經常往返于種植示范戶之間,掌握生產動態,切實加強產中指導,并充分利用科普宣傳欄、科技活動室等載體,宣傳各種栽培技術,積極倡導群眾學科學用科學,解決了山區群眾學科技難的問題,提高了群眾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產業發展。他的每一項新的農業科技推廣都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目前,全鄉有會員418戶,主要從事種植和推廣中藥材、家禽養殖、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組織開展農村交流會等活動。 他的人生,成功“逆襲” “機遇總是偏愛有準備的人。”2007年9月成立五境鄉生態種養殖協會的基礎上,2013年11月,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成立了“香格里拉市五境鄉生態種養殖業經濟合作協會黨總支”,和勝任黨總支書記,把黨總支建在了產業鏈上。該黨總支是香格里拉市唯一的非公經濟黨總支,下設倉覺支部、澤通支部、霞珠支部3個黨支部,共有農村黨員55名,其中,致富帶頭人26名,困難黨員26名,鄉農牧科技人員3名。 協會黨總支成立不久,沒有固定的活動經費來源,鄉黨委政府每年安排1萬元協會總支活動經費。2014年,和勝組建了香格里拉富盛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他擔任總經理,搭建起中藥材供銷平臺。 在中藥材推廣中,采取由協會和公司承擔一半種苗費、農戶承擔一半種苗費的推廣方式,為群眾把控好種植風險。目前,由協會黨總支牽頭、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形式在五境鄉種植各類中藥材面積2600多畝,中藥材品種達13種。 協會黨總支與香格里拉富盛達公司合作,充當好中藥材種植農戶與企業之間的橋梁,督促公司和農戶簽訂藥材回收協議,累計年銷售中藥材產品達200多噸,解決了中藥材種植農戶的產業銷路問題,并形成了協會黨總支+公司+基地+農戶的中藥材產業發展模式。 目前,協會已帶動全鄉農戶418戶,1600多人,其中精準貧困戶81戶,2016年,為全鄉81戶種植中藥材的精準扶貧戶提供了優質云南重樓種苗,為倉覺村39戶精準扶貧戶無償提供了每戶1000元的重樓種苗。同時與州市科技局、科協合作在全鄉范圍內年舉辦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班5期400多人次,培養了農村專業技術人員6人,科技輔導員1人,培養黨員種植能手26人,有效解決了農民學科技難得問題,進一步提高了貧困戶的產業增收,如在子母雄村民小組建立了200畝的云南重樓及金鐵鎖良種繁育基地及人工栽培野生羊肚菌示范基地,建立了野生中藥材馴化培育基地20畝,有效的帶動了周邊農戶的中藥材種植積極性。特別是2016年貧困戶平均增收在2萬元以上,其中,子母雄小組中藥材農戶格茸農布、鄧主等農戶中藥材收入最高已達到每年7萬元左右。目前,該協會會員種植的中藥材產品遠銷云南、廣西、四川、安徽等地,做到了一年四季有存貨。 和勝說:“協會總支成立以來,按照鄉黨委、政府發展特色產業的戰略部署,把大力發展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作為脫貧摘帽奔小康的重要途徑。始終堅持把黨建工作與協會發展和服務群眾融合起來,把帶動和服務群眾發展特色中藥材種植作為黨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黨員致富能手的先鋒引領作用,讓農戶走上產業增收的幸福之路。” 談到未來發展方向,和勝說,中藥材的種植為二半山區農戶開辟了一條致富路,他的愿望是把五境鄉建設成藥材之鄉及迪慶州中藥材集散中心。(余麗芹 李曉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