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迪慶藏族自治州州長李玉芳。 “今年喜逢迪慶藏族自治州成立60年,9月13是自治州的生日, 60年來,自治州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看到自治州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我感到十分高興、十分自豪。”5月10日,本報記者趕赴省城昆明,在一個普通的小區單元房里采訪到原自治州州長李玉芳。 今年已83歲高齡的李玉芳滿頭銀發,除血壓偏高、因患咽喉疾病聲音沙啞外,依然精神矍鑠,見到我們來訪,猶如見到了遠方的親人,熱情地招呼我們就座,向我們娓娓講述起曾經的歷史片段。 1933年,李玉芳出生在德欽縣升平鎮一個皮匠之家,1950年,解放軍進駐德欽縣城,她第一次聽到了打土豪分田地、各民族平等團結等道理。后來,部隊首長帶領李玉芳和幾名年輕人翻雪山過大江,長途跋涉,來到省城昆明,進入云南民族學院讀書,學習結束后,分到中甸貿易公司上班,當上一名售貨員。后來,組織抽調她到大中甸三村民主改革工作隊開展工作。在轟轟烈烈的民主改革運動和平息叛亂的斗爭中,她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又經歷了“人民公社”“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等時期。為了培養藏區民族干部,黨組織先后送她到省委黨校、中央黨校學習,還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接見。 1980年11月8日至12日,作為州委常委,李玉芳出席中國共產黨迪慶藏族自治州第一次代表大會,并擔任大會主席團秘書長。大會總結了從1973年8月州委恢復成立以來的工作,貫徹落實黨的十一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所確定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平反和糾正冤假錯案,恢復民族區域自治;逐步落實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知識分子政策;進行黨風黨紀教育,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貫徹執行“調 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初步調整了經濟建設中各方面的比例關系。 由于組織的培養提拔和人民的信任,李玉芳擔任了3年的副州長。1983年8月8日,中共云南省委批準了迪慶州州級機關機構改革調整方案,任命李玉芳為迪慶州代理州長。同年11月8日,在迪慶藏族自治州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她當選為州人民政府州長,成為迪慶藏族自治州歷史上的首任女州長,也是當時全國10個藏族自治州中唯一的女州長。1987年至1995年,李玉芳任州人大常委會主任。 在擔任州長期間,李玉芳注重政策理論學習,深刻領會鄧小平理論和黨的改革開放方針政策;另一方面積極依靠州政府領導班子,依靠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積極尋找發展迪慶經濟的新路子。 “1983年到1986年,在我擔任州委副書記、州長的4年期間,正是我國擺脫文化大革命影響、走向改革開放的初期,從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 李玉芳說,這期間,我考慮最多的問題:一是如何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貫徹中央、省委的方針政策,正確把握政治方向、政治原則,緊密結合州情,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二是如何抓住機遇,努力加快迪慶經濟社會發展步伐。三是如何確保迪慶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實現長治久安。 迪慶是以藏族為主體,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州,也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全州大部分地區都是從封建農奴制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民風民俗和群眾生產生活等方面與內地有著很大的差異,自然條件艱苦、經濟社會發展滯后,這就是州情。迪慶要實現大發展、快速發展,首先要破除思想認識的障礙,我們組織開展了解放思想大討論,認真學習貫徹鄧小平理論,落實“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全面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民族政策,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迪慶實際出發,不照抄照搬,轉變觀念,加快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找準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子,不斷改善人民生活,逐步縮短迪慶與內地先進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 結合迪慶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州委、州政府領導在注重政策宣傳的同時,不斷加強服務體系建設,穩定干部群眾思想,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讓農民安心生產。1983年,中甸縣政府與全縣16153戶農民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書》,并結合《中共中央關于農村工作的決定》文件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好堅持生產責任制長期不變的方針政策,不斷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擴大承包范圍,對果園、魚塘、豬場等都實行了聯產承包。認真抓“兩山”(自留山、責任山)、“兩戶”(專業戶、重點戶)、“一減輕”(減輕農業負擔)的工作。在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州委、州政府進一步抓好城鎮經濟體制改革。1985年、1986年,全州在繼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以發展商品生產為目的的體制改革。開辦鄉鎮企業,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從而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在中共中央(1986)1號文件下發后,結合迪慶實際,把農村工作重點放在解決占全州人口30%的貧困農民的溫飽問題上,下大力氣讓貧困山區農民盡快脫貧。為此,州委、州政府制定了一系政策措施,加大科技興農建設力度,把科技送到農村、農戶手中。實行干部分片包干,責任落實到人,到1986年年底,全州貧困人口有所減少,貧困山區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變,農民的生產生活有了一定提高,從而推進了全州經濟發展。1986年,全州農業總產值再創新高,達到853l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9900萬公斤,農業生產的發展帶動了畜牧業發展。1986年,畜牧業產值占到全州農業總產值的35.9%。鄉鎮企業開局良好,產值達1738萬元。農業發展推動了全州經濟發展。與1978年相比,迪慶經濟發展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州委、州政府還重點傳達學習了1980年召開的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和1984年召開的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積極采取一系列發展經濟、治窮致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一是最大限度下放生產經營自主權;二是免征農牧業稅收,取消一切形式的派購任務;三是廢除一切形式的攤派用工,減輕群眾負擔;四是想辦法確保職工、居民必需的供應,積極恢復發展經濟,特別是農牧區經濟。1984年12月8日,省委下發了《迪慶工作座談會紀要》。這份重要文件指明了“原則上同意迪慶按照中央關于西藏工作的指導方針和一系列政策執行”。這份文件是指導新時期迪慶各項工作的綱領性文件,進一步明確了迪慶工作要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指導下,依靠藏族人民和其他各民族人民抓住機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緊緊抓好發展經濟和穩定社會這兩件大事,確保迪慶經濟加快發展,確保社會全面進步和長治久安,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州委、州政府明確提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從實際情況出發,下大力氣加快“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使迪慶人民盡快富裕起來,動員一切力量,共同建設團結、富裕、文明的新迪慶。我們從實際出發,采取切實措施,進一步落實黨的干部、民族、統戰和宗教政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各項建設事業逐步發展,呈現全面撥亂反正、大力治窮致富的新局面。 當時,地處云南西北部的迪慶,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以傳統的農牧生產為主,經濟總量小、發展嚴重滯后,唯一的支柱產業就是木材產業。上世紀50年代初期,東北林區的森工企業連機器帶人,整體陸續搬到金沙江流域。1972年,省屬重點森工企業中甸林業局成立,隨后又組建了州木材公司和中甸縣木材公司等,掀起了采伐森林的高潮,鼎盛時期,近5000人的森工隊伍迅速“剃光”每一處山頭,一輛輛東風牌、解放牌大卡車滿載著原木飛馳在麗中公路上,支撐起了州縣的核心財政來源,迪慶每年6200多萬元的“木頭稅收”占全州財政收入的80%,但森林大面積被毀,自然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上世紀80年代,地質災害頻發、沖江河等河流洪水泛濫,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李玉芳意識到這是一場嚴重的災難,保護與利用已經是社會性的矛盾問題,關系到迪慶能不能實現長遠發展。在參加省委擴大會議上,李玉芳在匯報工作時,忍不住流下了眼淚。經過省領導的干預,進入迪慶的采伐隊伍比原計劃減少了三分之二。 1984年,國家出臺實施《森林法》,為迪慶林業帶來了第一個大轉折。李玉芳及時組織有關部門學習貫徹《森林法》,她說:“迪慶森林非常豐富,但也非常脆弱,10年砍伐之后,危害已經很明顯了,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保護青山綠水、保護長江上游生態,絕不能再做這種‘斷子絕孫’的產業了。”在1984年的云南藏區迪慶工作會議上,李玉芳流著淚向省委、省政府領導匯報,重點談了林業問題。經過李玉芳等領導的努力,為迪慶林業爭取到了幾個非常有用的政策,一是迪慶州內不再擴建林場。二是州里的森工企業采伐必須執行《森林法》有關規定。三是迪慶退出國家統配,商品材統配指標降一半,控制在每年20萬立方米以內。 減伐天然林后,地方財政收入減少,企業面臨轉產,林區農牧民收入減收。必須尋找新的出路,州委、州政府在重新深化州情認識的基礎上,提出發展水電產業的思路,這是迪慶優勢資源。組織制定了碩多崗河水電規劃“一庫八級”,努力讓群眾少砍柴多用電,既可以保護森林資源,又能改善生活。1985年,想辦法籌集資金,開始建設沖江河電站(一庫八級第五級電站),1990年投產,為迪慶民族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同時,開展了小中甸水庫建設前期工作。 1996年底至1997年春,州里做了大量調研,然后上報國家,希望能把商品材指標再降一半,即10萬立方米左右。1998年8月26日,國家下達禁伐令,迪慶州8月30日下發通知,9月1日全州禁伐天然林。禁伐令一下,森工企業或解散或轉產,新組建國有林場,實施天保工程等。迪慶著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旅游,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走上了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道路。 人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當時,擺在迪慶面前的任務十分繁重,其中,培養和造就各行各業優秀人才是當務之急。經濟社會的發展,首先就是人的發展、全民素質的提升。迪慶缺乏各類人才,民族干部有待于培養。要在思想上牢固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觀念,在行動上不拘一格選人才,放心大膽用人才,千方百計把各類人才的聰明才智發揮出來,才能推進發展,民族才有希望。 在干部工作方面,州委、州政府提出要全面貫徹干部“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原則,保護改革者、支持開拓者、幫助失誤者、懲處違紀違法者,使廣大干部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成長。 20世紀80年代初,在迪慶工作的干部、教師、職工的待遇很低,為解決干部待遇問題,1985年初,州委、州政府兩次組成考察組赴毗鄰的昌都地區芒康縣,四川省甘孜州鄉城縣調研,了解干部職工工資福利待遇問題,制定出工資和補貼標準,報經省委、省政府批準后,迪慶干部職工自1984年8月開始增加并補發25%邊干補貼,接著又進一步完善細則。之后,迪慶干部職工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調動了干部積極性,同時吸引了外地干部到迪慶工作,為留住人才、穩住人才創造了必要條件。 1986年9月10日至17日,李玉芳周密安排,組織接待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到迪慶視察和進行佛事活動。 回顧自治州發展歷程,親眼看到和參加了1957年迪慶藏族自治州成立時,各民族同胞興高采烈的盛大場景,見證了自治州經歷的風風雨雨和曲折道路,看到今天的迪慶人民安居樂業、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經濟繁榮,在祖國大家庭里茁壯成長進步,走上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軌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對藏區工作高度重視和特殊關懷,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實踐,也是歷屆州委、州政府團結帶領全州人民真抓實干、奮力拼搏的結果。李玉芳歡喜之情溢于言表。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又提出了一系列安藏、穩藏、富藏的政策措施,藏區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只要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認真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相信一定能夠把迪慶建設成為全國最好的藏族自治州,建成綠色的海洋和世人向往的大花園,實現脫貧摘帽底線任務,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自治州成立60周年來臨之際,李玉芳衷心祝愿家鄉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美麗,迪慶的明天更美好!迪慶各族群眾幸福安康!(普自林 石顯堯 張錦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