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鎮興蘭仔豬養殖示范基地帶動脫貧紀實 自打響精準扶貧攻堅戰以來,維西縣保和鎮針對貧困群眾產業發展不足,增收渠道單一的實際情況,審時度勢,提出了“127222”的產業發展思路,決定在蘭永村建設仔豬養殖示范基地,昂起龍頭,貧困群眾有了脫貧奔頭。 流轉土地 科學養殖上規模 按照“專業養殖、封閉管理”的原則,保和鎮流轉了蘭永村稗子落組30畝土地,建設完成廠房800平方米、生產用房200平方米、飼料基地10畝的“興蘭仔豬養殖示范基地”,計劃年存欄母豬60頭、種公豬1頭,年出欄仔豬1000頭。同時,將生活區與養殖區相隔離,做到進廠消毒,封閉養殖。目前,基地母豬存欄60頭,公豬2頭,仔豬300頭,配備了2名技術人員。 政府融資 合作社運行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要求,保和鎮將2016年整鄉推進產業資金90多萬元及蘭永村精準扶貧產業發展資金10萬元共100多萬元整合后,用于基地建設。同時,成立了維西縣保和鎮興蘭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由蘭永村副主任為法定代表人,建立健全了理事機構,制定完善內部管理制度,規范運作合作社各項事務。以“政府+合作社+農戶”模式著力發展全鎮生豬養殖產業。 規范運作 群眾受益 采取“兩頭統、中間養”的方式來管理運行,即合作社負責統一提供仔豬,統一回收銷售,由農戶分散養殖。在養殖過程中,要求不喂配合飼料、不催肥、不催膘,完全按生態無害標準養殖,保證出欄豬的肉質,提高市場競爭率和占有率。目前,全鎮170多戶貧困戶共養殖了基地仔豬240多頭,預計為貧困戶增加800元的收入。 基地的配種、生產、疫苗、飼養、借養、回收、投放等七個環節均由合作社負責運作,政府不干預具體環節,政府只是起“引導”作用,這樣給予合作社更多的自主權利,完全可以按市場及農戶需求進行生產經營。但必須首先要保證145戶動態管理后的貧困戶的養殖需求,這是政府對合作社或基地的要求與定位,要做到合作社與貧困戶的無縫對接,起到輻射帶動作用。 通過這些舉措,貧困群眾脫貧摘帽從“無望無助”向“有盼頭”轉變,改變了群眾“安于現狀”的思想,實現村有集體經濟、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有脫貧致富路子的目標。(楊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