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轉、捏、削、刮、抹……這一套看似簡單的動作,卻源于1000多年前,可謂歷史悠久。每一次拍打,仿佛都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泥土最終被塑造成型,在烈火中燒制完成。 位于“茶馬古道”要沖的香格里拉市尼西鄉,過去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的山區貧困鄉。 如今行走在村中,一幢幢漂亮的藏房錯落有致,農家屋頂飄揚的黨旗讓人振奮,四處洋溢著和諧幸福氣氛。 香黑陶制作農民專業合作社里,吹批次主和和幾個匠人靜靜地工作著,神態安詳而莊重。伴隨著木墊板、木錘、木刮等工具拍打陶泥的聲音,圓潤的陶泥在手中飛快地旋轉著,化為一種無言的美麗。 今年30歲的吹批次主,是尼西鄉黑陶制作藝術的非遺傳承人,制作黑陶已有17年。 吹批次主的爺爺孫諾七林是當地有名的陶器制作藝人,他與土陶打了40多年交道,相繼培養了20多名來自藏區各地的學徒。在爺爺的熏陶下,吹批次主從12歲起就學習制作黑陶,在傳統的基礎上嘗試一些新手法、新工藝,并開發新的陶藝,品種從單一的家居生活用具發展到宗教器皿和生活用具等。 2015年,在村黨支部的引導幫助下,身為黨員的吹批次主帶頭成立了香格里拉市尼西陶藝社黑陶制作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主要制作尼西黑陶及研發黑陶新品種,通過“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自愿結合”的方式,建立以黨組織為主導的“村總支+黨支部+合作社+黨員+群眾”的股份合作經濟運作模式,充分調動了當地村民們的積極性,使他們都參與到其中,規模化生產,使黑陶制作產業漸漸發展壯大。 以前湯滿村制作的黑陶,都是村里農戶各自做各的,形不成規模,經濟效益低。村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黑陶手工藝面臨失傳。 隨著香格里拉旅游業不斷發展,黑陶逐漸受到外來游客的青睞,購買的人多了,黑陶價格也不斷上漲,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回村發展黑陶手工業。吹批次主經常免費為群眾提供指導和培訓,使更多人學會制造黑陶,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制作黑陶脫貧致富。 而今,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新增的黑土陶裝飾和旅游產品越來越多,目前種類已達80多種,制作工藝也越來越精細。除了在云南省的香格里拉、德欽,西藏自治區的芒康、左貢和四川省的稻城、德榮等藏族聚居區暢銷以外,尼西土陶在國內其他省市也頗受歡迎,甚至遠銷國外。 “我不僅是黨支部書記還是黑陶合作社的社長。”吹批次主說,截至目前,合作社有制陶師15名,都是湯堆本地人,每年制作土陶5200多件,合作社年收入100萬元左右。25戶社員中有2戶貧困戶,通過“1對1幫扶”,貧困戶到今年底可實現年增收1萬元以上,吹批次主帶領全村人靠泥巴、靠黑陶致富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吹批次主自豪地說,“非遺項目與脫貧致富相結合,發揮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特色資源優勢,走一條文化傳承和脫貧致富兩不誤的路是可行的。””吹批次主說。 由于受特殊地理環境條件的限制,經濟發展較為緩慢,湯滿村根據貧困面廣、群眾致富能力不強的狀況,圍繞以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的總目標,按照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穩定和經濟發展的要求,按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打造品牌的發展思路,以特優農產品及反季蔬菜業、文化生態旅游業為重點建設產業,重點抓好基層黨建與扶貧開發工作的有效結合,“雙推進”工作顯成效。 “如今,村民家庭年收入從過去的幾百元、幾千元增加到幾萬元、甚至是幾十萬元,生活得越來越富足,黑陶制品已經成為湯滿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飯碗’。”湯滿村黨總支書記洛桑卓瑪說。 尼西鄉黨委副書記陶維焱介紹,在扶貧攻堅工作中,尼西鄉群策群力、因地制宜探索產業發展思路,以扶貧攻堅與基層黨建“雙推進”為平臺,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社會事業、群眾素質和服務體系、服務陣地、服務資源、服務隊伍全面推進,加速了經濟社會發展,加強了黨建基層基礎工作。2016年,整合投入扶貧產業建設資金405萬元,完成了4個村的“合作股份經濟”建設,集體經濟收入都達到了5000元以上。發放“創業致富貸款”40萬,支持4戶農戶發展種養殖業。在養殖業上,主要以發展和保護尼西雞為主,與森吉尼達公司合作建立了育苗基地,扶持貧困戶養殖尼西雞,取得良好效果。在種植業上,根據不同區域的氣候環境條件,發展白蕓豆、黃果、冬早馬鈴薯、核桃、油橄欖、蘋果、仙人果等特色產業,與三草公司合作,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種植秦歸、金鐵鎖、紋黨參等中藥材作為長期產業。黨員干部加強農技、獸醫服務和培訓工作,促進農民增收致富,2016年底,尼西鄉第一批291戶1456人如期實現脫貧。(云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