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中旬,高原的陽光暖暖地普照著大地,走進維西縣永春鄉美光村,連片的藥材育苗基地生機盎然,各族群眾在基地里忙育苗,這里的百姓勤勞善良,處處呈現著充滿希望的美好景象。“去年以來,老百姓紛紛到家門口的藥材育苗基地打工,我的兜兜鼓起來了,日子越來越好過了。”正在采當歸苗的蜂繼香滿臉笑容地說。 年過50的傈僳族婦女蜂繼香,家住維西縣永春鄉美光村馬邊海村民小組。離維西縣土產公司當歸育苗基地不到100米處那棟最漂亮的新樓房便是她的家,一走近她家就感受到了新農村的新氣象,房子周圍見不到一片垃圾,金燦燦的玉米曬滿樓頂、院落打掃得一塵不染、廚房里各種家電一應俱全,嶄新的衛浴、寬敞的客廳……特別是在縣城打工的小女兒買回來張貼在新房上的那張習近平總書記和夫人的掛像在暖陽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 “現在過上的幸福生活,我們要感謝黨和國家,以前的窮日子我們是過怕了。”蜂繼香頻頻強調。 究竟是什么樣的生活經歷讓蜂繼香如此感慨?“二十多年前,我們村還沒通公路,進鄉進城辦個事情就特別麻煩,有一次去鄉里買回銷糧,我和老公天不亮就打著電筒出發,山高坡陡不知跌了幾回,等買好糧再背回家時已是晚上十點,又累又餓,可家里也沒什么吃的,只好溫壺清茶,燒些包谷米充饑,換作現在別說人了,家里養的狗都只吃大米飯了呢。”正如蜂繼香所言,美光村因離縣城較遠,過去,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給村民生產生活帶了極大不便,是典型的貧困山村。 “現在,公路修到家門口相當方便了,去年建新房子時,磚、水泥都運到門口,不用人背馬馱,省時省力省心。想想5年前,那時沒有通組公路,建房子用的2500個磚頭都是我從村委會附近的路口一個個背回來,別提多艱苦了。”蜂繼香的一席話道出了農村發展新變化。近年來,隨著我州通村通組公路建設加快推進,老百姓離縣城“更近”了,看病就醫也無需長途跋涉,他們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切實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蜂繼香而言,最令她歡喜自豪的莫過于脫貧出列這件事了。過去,蜂繼香和眾多貧困的傈僳族同胞一樣,住在矮小陳舊的木楞房,家里靠種玉米、洋芋維持生活,蜂繼香的丈夫就因為維持生計過于勞累落下病根。值得欣慰的是,精準扶貧的春風吹遍迪慶高原,給困難群眾帶來了新希望,蜂繼香一家享受到了各項扶貧政策。 “自村里發展藥材產業以來,我把家里的2畝地以每畝700元的價格,流轉給藥材育苗基地,每年賣給育苗基地的農家肥可獲得5000元收入,再加上一年中有150多天在家門口的育苗基地務工,按每天70元計算,也有1萬多元,收入明顯增加了,最主要的是還掌握了致富門道和技術,現在的日子真心好過,我家去年已脫貧出列。”蜂繼香說。 如今的蜂繼香家,自來水接到院落里,電飯煲、電冰箱、電視機、電磁爐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去年,鄉里還給她家免費發放并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節能爐等,充分享受到農村能源建設和科技發展帶來的實惠。隨著永春鄉“四改一統一”(即改廚、改衛、改院、改廄、房屋瓦屋面統一)工程的實施,蜂繼香家住房條件變得更好更美了。“美光村通過實施‘四改一統一’工程,改善了貧困山村群眾道路交通、住房條件,實現了人畜分離、廚衛入戶,統一外墻風格,改善了人居環境、提高了生活質量。”美光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長、州婦聯副主席寸金祥說。 當問及明年的打算,蜂繼香心中早有規劃藍圖:“要把2畝地繼續租給育苗基地,種4畝木香,剩余土地種白蕓豆、玉米,爭取在育苗基地務工增加到180天,還要讓女兒去縣城打工,農村人也要見見世面。”蜂繼香滿懷信心地說,“現在,我的心里越來越有底氣了,日子也一天比一天更有盼頭了。”(央金拉姆 和建蕓 和啟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