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洪程 ![]() 普樂村委會負責人、扶貧工作隊與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共同商量如何建設核桃油加工廠事宜。 冬天的傈家山寨維西縣普樂村十分寒冷,寒風卷著落葉漫天飛舞,貧瘠的坡地上到處是枯萎的莊稼秸稈。與寒冷的冬天相比,兩股力量系牢一條“扶貧鏈”的扶貧方式點燃了普樂村群眾改變貧窮面貌的巨大熱情。 兩股力量幫扶 谷岔三組傈僳族農民余德清一直以來身體不好,長年吃藥、打針,不能干重活,加上大女兒讀大學,小兒子讀初中二年級,一家人就靠妻子木占仙種幾畝薄地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辛,是村里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 余德清的妻子木占仙是獨龍族,祖輩從緬甸移居到普樂村,與當地傈僳族群眾和睦相處。精準扶貧攻堅戰打響,恰似和煦的春風溫暖著這個貧困的家庭。“如果不是干部的幫助,我們家的日子不知怎么過?”木占仙是一個很有志氣的女人,也懂得知恩圖報。木占仙在他們家剛剛修建的廚房里向記者講述了掛鉤干部和致富帶頭人幫扶他們家的故事。 維西縣縣長余春橋在普樂村掛包幫7戶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余德清家就是其中之一。說起幫扶干部,木占仙講不完,說不盡:“掛包我家兩年多來,縣長每年來我家3次,每次都給我們送來慰問金和慰問品,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我家只有兩畝耕地,一年產的糧食還不夠自己吃。除了土地少外,我家最大的困難就是供女兒上大學。縣長每學期都給我女兒500元到1000元的學費。我女兒上大二時,需要一臺筆記本電腦,我家哪來這個錢啊。縣長知道情況后,為我女兒買了一臺筆記本電腦。每年,扶貧工作隊還為我女兒四處奔走籌措學費。扶貧干部比親人還要親。” 在縣長和扶貧干部的幫助下,去年,余德清的女兒大專畢業了,在香格里拉市的一家私營企業工作。今年6月,余德清的女兒生病了,工資都用作了醫療費,再沒多余的錢用作生活。維西縣扶貧辦干部、普樂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楊繼光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與她取得聯系,將500元生活費直接打到她的卡上。 讓余德清一家更為難忘的是,縣長用拉家常的方式為他家出主意想辦法,幫助他們家脫貧摘帽。 “現在好了,我家有了持續增收的產業。”木占仙說,“在縣長的幫助和致富帶頭人的帶領下,我家加入了普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收入增加了,臉上也有光了。” 普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法人是入黨積極分子,致富帶頭人傈僳族農民余志海。去年,余志海無償給余德清等56個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每戶發放一頭價值2000元的種豬,并為56個建檔立卡戶提供無償的技術指導和購銷服務。政府還給余德清家發放了產業扶持資金,幫助他家發展養豬產業。目前,余德清飼養無公害土豬12頭,收入超過了脫貧標準。 “我家摘掉貧困帽子靠的是兩股力量幫扶,一股是干部幫扶,一股是致富帶頭人幫扶。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會永遠記住幫助我們度過難關的人。”余德清說。 其實,“兩股力量”幫扶的并不僅僅余德清一家,而是普樂村所有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普樂村是康普鄉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深度貧困村,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399戶,占康普鄉的三分之一左右。 系牢一條“扶貧鏈” 在普樂村采訪,記者感受最深的是新觀念、新的生產組織方式逐漸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普樂村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光有物質上的幫扶不行,更重要的是轉變觀念,建立新的生產組織方式,改變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把群眾組織起來,走新型集體化發展道路,抱團取暖,同奔小康。”普樂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楊繼光在村組干部會議上說,“我們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做大做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變一家一戶小生產為社會化的大生產。” 誠如楊繼光所言,新型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就像一根鏈條,把普樂村一家一戶小生產鏈接起來,對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 入黨積極分子、普新農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法人余志海就是這場“革命”的弄潮兒。這位15歲就開始走南闖北的傈僳族漢子,經過實踐的磨礪,眼界變寬了,掌握了汽車駕駛、養豬技術、泥水工技術,成為村里的能人。從2015年初開始,余志海停止了“漂泊”生活,創辦了專業合作社,發展無公害土豬養殖業。到2016年,他養豬規模達120頭,銷售收入8萬多,今年,他養豬規模達160頭,銷售收入10多元。他們家買了一輛小轎車,成為村里第一家擁有小汽車的人家。 多年的學習生活實踐使余志海明白一個道理:“黨的好政策才是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只有埋頭苦干才能換來好日子。”2015年,余志海向組織提出入黨申請,被列為入黨積極分子加以培養。 “我現在日子好過了,但這不是我的最大愿望。我的最大愿望是帶著鄉親們一起過上好日子。”這是余志海在鄉黨委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上交流發言的一句話。如今,余志海正在努力踐行這句話。他創建的專業合作社覆蓋普樂村7個村民小組56個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每個月,余志海要到建檔立卡戶家作技術指導一至兩次。建檔立卡戶的豬出欄了,余志海以市場最高價格幫助他們收購。在余志海的幫助下,56個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將如期實現脫貧目標。 放眼望去,曲八開組的民居星星點點地散落在群山之中。這里環境優美,民風淳樸。同時,這里貧困程度深。打響精準扶貧攻堅戰役中,曲八開共產黨員李文忠以敢為人先的精神喚醒了這片沉睡的土地。去年,李文忠創辦了普順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社員24戶。2016年3月,李文忠帶著合作社社員到保和鎮蘭永村章子口組學習野生天麻人工繁育技術,學習回來后,李文忠買了天麻種發給社員種植,并進行技術指導,累計種植240箱,每箱一平方米。到目前,天麻已開始出售,每個建檔立卡戶增加收入在4000元以上,24個建檔立卡戶都實現脫貧夢想。 在普樂村采訪,記者還聽到一個“市場不相信眼淚”的故事。汽車吃力地行進在通往普樂村的道路上,路兩邊、山坡上到處都是野生的和人工種植的核桃樹。怪不得人們都說普樂村是“核桃之鄉”。照理說核桃多,收入應該也多,但今年的情況事與愿違。 傈僳族漢子余德軍是谷岔三組農民,今年44歲,一家4口,兩個孩子一個上初中,一個上小學。他家有核桃樹410棵,其中,野生核桃樹和老核桃樹共90棵。每年,核桃產量都在5000多斤。“我家核桃收入最高的是2012年,達到12000多元。那年,我們村的一棵核桃樹打下的核桃賣到11000元。那時,商家直接到我們村子收購核桃。核桃價格好,收入多,我家的日子很好過。”余德軍說。 像余德軍一樣,2012年,核桃收入鼓起了普樂村群眾的“錢袋子。” 市場不相信眼淚,今年,核桃價格下跌,核桃沒人收,村里人連采收鐵核桃的積極性都沒有了,因為每市斤4毛錢的價格連工錢都找不回來,何況還要背到集貿市場上去賣。 “今年,我們家核桃收入還不到800元錢。”余德軍說。從2013年開始,核桃價格下跌,余德軍和普樂村群眾的收入也隨著下跌。 退伍軍人、共產黨員余海光是一個精明能干的年輕人,去年當選普樂村副主任。他說:“核桃是普樂村最大的優勢,產量占康普鄉的五分之一左右。到目前,我們村有核桃5600多畝,人均有3畝多,每年產量610多噸,做好核桃文章關系到普樂村群眾脫貧致富。” 資源優勢變不成經濟優勢,怎么辦?11月27日,普樂村扶貧工作隊、普樂村“三委”召開小組干部及致富帶頭人會議。會議的議題就是如何解決普樂村核桃賣難、賣不上好價錢的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最關鍵的還是要解決一家一戶小生產不適應大市場要求的問題。”入黨積極分子、致富帶頭人余志海說,“我們普新專業合作社愿意創辦核桃油加工廠,收購核桃,加工香油。” “老余說得對,大家想,現在核桃價格這么低,把它收購了加工成核桃油,每市斤20元出售,現在市場上每市斤核桃油40元,消費者一定很歡迎,市場不是問題。”扶貧工作隊隊長楊繼光接著說。 會議達成共識:按照“產業扶貧資金跟著建檔立卡戶走,建檔立卡戶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市場走”的方式,由普新農民專業合作社籌辦核桃油加工廠,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每年按照章程入股分紅,由扶貧工作隊提交資金申請報告,爭取產業扶貧資金。 說了就干,干就干出成效。目前,核桃油廠籌建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不久,“普樂牌原生態核桃油”將進入尋常百姓家的餐桌,普樂村的資源優勢將轉化為經濟優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