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和金紅。 代表楊杰。 ? 代表魯志軍。 加大貧困人群感恩教育 代表和金紅說,在脫貧攻堅中,應加大貧困人群感恩教育,感恩黨在脫貧路上“不落下一戶,不丟下一人”的真切關懷。要多組織老百姓走出去,不僅要到條件好的地方參觀,更要到落后、貧窮的地方看,引導老百姓珍惜自己所處的環境。同時,要整合好民政大病救助、臨時救助、新農合等方面資源,形成“普惠”政策,真正用好用活“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各項政策。 用人才支撐產業發展 代表們認為,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智力支撐,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撐,在推動產業發展時,首先要在人才上下功夫。 “有了技術,產業發展才有支撐能力。”代表魯志軍說,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在促進教育發展過程中,要注重人才培養和經濟發展的需求相適應,分類發展,結合產業來進行,教育科研要與我們的產業相結合,培養出‘知行合一’的具有高素質勞動技能的學生。他認為,職業教育不能只培養個體勞動者,更重要的是與地方產業發展相融合,培養出大批應用型、技術型人才,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只有加強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才能支撐起未來產業規劃。 脫貧關鍵靠產業 “脫貧的難點在產業,脫貧的關鍵在發展產業。”代表楊杰對此深有感觸:“是產業鋪就了脫貧路”。要把精準扶貧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更注重培養農村“造血”功能,用產業發展來推動脫貧。 “沒有產業扶貧,精準脫貧就難落實。沒有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要脫貧致富難度很大。”他建議,在產業扶貧中,設立專項資金,在項目、融資、信用擔保等方面給予龍頭企業傾斜。組織專家團隊到基層考察調研,因地制宜,制定出相應的產業發展規劃。 同時,在體制創新和制度設計上下功夫,重視扶貧政策的連續性,出臺相應的措施保證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鉤。在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產業扶持等方面持續發力,增強貧困群眾自身的造血功能,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最終才能確保脫貧不返貧。(王瑄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