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西縣黨建與精準扶貧雙推進紀實 ● 楊洪程 維西縣保和鎮為民服務隊深入羅馬村開展政策宣講等服務。 “廣大干部職工,特別是扶貧干部,始終保持了‘三脫’(脫皮脫家脫休)的工作狀態和奉獻精神,做到舍小家、顧大家,努力用意志、汗水、心血,甚至生命,共同推進脫貧攻堅,形成扶貧基礎條件不斷向好、脫貧效果不斷向好、群眾脫貧意識不斷向好、黨委政府脫貧信心不斷向好的良好局面。” 2017年12月18日,迪慶州精準脫貧現場推進會在維西召開,維西縣委書記格桑納杰在匯報會上如是說。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支部。打響精準脫貧攻堅戰以來,維西縣牢牢抓好基層黨建, 大力弘揚“跨越發展、爭創一流;比學趕超、奮勇爭先”時代精神,以基層黨建的成果推動脫貧攻堅,以脫貧攻堅成效檢驗基層黨建成果。 奮勇當先樹形象 攻克硬山頭,需要硬作風。維西縣脫貧面臨 “三艱三最”的嚴峻形勢和現實狀況。“三艱”嚴峻形勢即脫貧攻堅仍然面臨艱苦、艱難、艱巨的嚴峻形勢,發展起步晚、基礎薄、財力保障弱,特別是扶貧資金嚴重缺乏。建檔立卡總人口中83%為主體民族傈僳族,貧困人口中83%分散居住在二半和高寒山區。“三最”現實狀況即脫貧攻堅工作依然面臨扶貧基礎條件最差、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現實狀況,仍然還有貧困戶10176戶36024人,占全州貧困人口總數的59%。 在黨的旗幟下,幫扶力量向脫貧攻堅第一線聚集,黨員干部弘揚“跨越發展、爭創一流,比學趕超、奮勇爭先”時代精神,用腳步丈量與群眾的距離,用心血和汗水譜寫為人民服務之歌。 為有犧牲多壯志,扶貧路上樹豐碑。時間將和先念45歲的生命定格在公元2017年10月24日21時40分,“好干部、好黨員、好同志、好丈夫、好兒子、好兄弟”字樣雋永地銘刻在維西縣各族干部群眾心里——“他沒有走,他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向著決勝全面小康目標奮勇向前!” 理想決定方向,信念決定選擇。在生與死的緊要關頭,維西縣財政局局長和先念把生的希望讓給同志,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的忠誠,用生命在精準脫貧攻堅道路上樹立了一塊不朽的豐碑。 去年以來,維西縣木映紅、楊繼光等12名干部在扶貧一線受傷。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艱險哪里就有共產黨員挺身而出。開展精準扶貧“掛包幫、轉走訪”工作以來,維西縣全力整合匯聚省、州、縣148家掛鉤單位、7181名幫戶干部、82支駐村扶貧工作隊、405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以及上海、昆明、曲靖對口幫扶等多股力量,同向發力,確保每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都有干部結對幫扶,實現干部幫戶全覆蓋。 各級黨員干部“帶著感情、帶著擔當、帶著敬畏”,始終保持了“脫皮脫家脫休”的工作狀態和奉獻精神,做到“舍小家、顧大家”,發揚頑強拼搏精神,努力用意志、汗水、心血,甚至生命扛實了脫貧攻堅責任擔當。 民生連著民心,群眾是閱卷人。永春鄉慶福村東山村民小組組長蜂秀春家的大門上張貼著一副體現民心的對聯:“干部付出辛勤汗水,群眾收獲幸福生活”, 橫批是“干群同心”。住進新房子,過上好日子,群眾打心里唱出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好的贊歌。 維西縣農科局專家向攀天閣鄉美樂村民傳授秦艽高穩產技術。 脫貧摘帽“火車頭”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過去,冬天沒事情干,也沒有錢賺。一個冬天都閑過了。現在哪里舍得閑啊,冬天有事情干,有錢賺,閑一天就少收入一兩百元錢!去年,我們家收入突破2萬元,再這樣干上幾年,我們家就過上小康生活了。”摘掉貧困帽子的馬邊海傈僳族漢子蜂德中的話道出了馬邊海從冬閑變冬忙的的原因:“扶貧資源緊跟建檔立卡戶走、建檔立卡戶緊跟能人走、能人緊跟專業合作社走、專業合作社緊跟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緊跟市場走。” 去年以來,維西縣通過創新實踐形成了“縣有龍頭企業、鄉有能人聚集、村有集體經濟、組有專業合作社、戶有產業覆蓋”的發展思路,堅持和強化了“五個緊跟”“三個緊扣”的產業扶貧措施。“五個緊跟”即:“扶貧資源緊跟建檔立卡戶走、建檔立卡戶緊跟能人走、能人緊跟專業合作社走、專業合作社緊跟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緊跟市場走”;“三個緊扣”即:緊扣扶志,激發內生動力;緊扣扶智,提高綜合素質;緊扣扶制,積極探索和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構建以“公司+專業合作社+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主的多種發展模式,呈現出“有龍頭企業拉動、有致富能手帶動、有集體經濟推動、有專業合作社驅動、有幫扶產業促動”的良好效應,不斷系緊了企業(公司)、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利益共同體鏈條,切實增加了貧困群眾的收入。 新舉措催生產業扶貧滿園春色。2017年,維西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117個、協會及專業合作社428個,覆蓋79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8335戶。全縣農村致富能手從年初的375人增加至1269人,精準扶貧產業蓬勃發展,特色生物產業產值達到11.8億元。 “比學趕超”好風尚 建功新時代 ,爭當領頭雁。“入黨積極分子余志海創辦專業合作社帶領62個貧困戶走上創業脫貧路;共產黨員李文忠創辦普順專業合作社發展天麻產業帶動24戶建檔立卡戶走上脫貧路;普樂村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義務幫助三戶缺少勞動力的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建設安居房……”普樂專業合作社的“愛心群”里傳遞著比業績、比貢獻的信息。 據了解,康普鄉普樂村有1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支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在村“三委”、扶貧工作隊指導下,建起了普樂村專業合作社“愛心群”,設立流動紅旗,將流動紅旗授予成效好、帶領致富成績突出的專業合作社。 這是維西縣基層黨組織弘揚“跨越發展、爭創一流,比學趕超、奮勇爭先”時代精神的一個縮影。為弘揚“跨越發展、爭創一流,比學趕超、奮勇爭先”時代精神,激發群眾脫貧摘帽內生動力,2017年以來,維西縣開展“駿馬獎”“蝸牛獎‘評選活動,掀起最美鄉村、最美家庭、最美人物“三美”創建評選活動高潮。 自強不息、誠實守信、脫貧感恩。中路鄉臘八山村托底組山高坡陡、土地貧瘠,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傈僳族漢子古紹林戶是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在扶貧工作隊、村“三委”的幫助下,轉變觀念,學習生產技術,增強致富本領,帶頭帶領致富,組建了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與天使薯業有限公司達成長期合作協議,種植洋芋,帶動托底組60戶農戶加入合作社。他家人均年收入達到了兩萬元,大大超出了建檔立卡戶收入標準。古紹林主動提出提前脫貧摘帽申請。 “沒有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沒有精準扶貧好政策,就沒有我今天的好日子。”古紹林的話表達了全體群眾的心聲。通過抓實“自強、誠信、感恩”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崇尚勞動、脫貧光榮”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照亮脫貧路。 三家村共產黨員、村委會副主任張功惠是脫貧致富的帶頭人,是新時代農民夜校的積極分子。她說:“進入新時代,我深感跟不上趟,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很多,需要學習的農業實用技術也很多。不學不行啊,不學就會落伍,不學就不能起到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學理論、學先進、學技術“三學”在廣大貧困山村蔚然成風,群眾向貧困宣戰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2017年以來,維西縣實施素質提升和勞動力轉移就業行動計劃,完成能力素質提升培訓10410人,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9314人次(其中,縣內就業4164人次、縣外省內就業1652人次、省外國內就業3496人次、境外就業2人次),實現建檔立卡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2107人次,全縣共培養農村致富能手375人(其中,黨員致富能手158人)。 黨建引領日子美,向陽花開別樣紅。美洛村那米村民小組傈僳族群眾告別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滑坡地帶,搬進新居,實現了安居樂業夢想。村民余正中新房子的大門上的一副對聯表達了群眾的心聲:“建新房遷新居春回大地榮萬物;興產業奔小康福臨人間澤千秋。”橫批“不忘黨恩。” “不忘黨恩”,維西縣貧困群眾收到豐盈的“大禮包”: 2017年,投入脫貧資金5.42億元,包村部門為駐地村爭取到扶貧幫扶項目75個,爭取到資金及物資折合人民幣6512.95萬元。全年預計減少貧困人口4509人,2個貧困村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由27.4%下降至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