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枝村紅坡上下組發展綠色經濟脫貧致富紀實 ![]() 新建的紅坡鄉村旅游景點。 打響精準扶貧攻堅戰以來,維西縣永春鄉拖枝村紅坡上下兩個村民小組精準實施“三建四改五推一統一”項目,發展綠色產業,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守護綠水青山,村容村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群眾收入持續增長,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2500元達到2017年底的5100元,實現如期脫貧摘帽的目標,宜居宜業宜游新紅坡直奔眼底。 聚焦問題繪藍圖 “道路交通建設滯后,群眾出行難,環境‘臟亂差’、產業‘小散弱’、群眾收入來源少。”這是對紅坡過去的真實寫照。維西縣永春鄉拖枝村紅坡組位于拖枝村東部,距村委會8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分為上、下兩個村民小組,有耕地面積825畝,有農戶60戶220人,其中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19戶79人,2015年,紅坡兩個村民小組人均收入2500元。居住分散、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群眾思想觀念落后、生活燃料主要靠木柴。但紅坡也有發展優勢:植被良好、水資源十分豐富,生物多樣性十分突出,具有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美麗新農村的潛力。 依托優勢,瞄準突出問題,云南省財政廳與永春鄉黨委、政府進行多次研討,制定實施方案,確定在紅坡組開展生態鄉村建設,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美麗鄉村,探索“畜禽—沼氣—林果、藥菜、糧草等山區特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生態環保宜居宜業 如今的紅坡成為“村莊秀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山村。 在省財政廳的支持下,通過整合各種項目資金,投資350萬元實施到戶的“三建四改五推一統一項目”(三建:戶均建設一口沼氣池、一口化糞池、一個太陽能衛生間,確保農戶人畜糞便和生活污水得有效處理,變廢為寶。四改:一改廄二改廚三改衛四改院,達到宜居、宜業、為庭園經濟打基礎,為宜游創造條件。五推:一推科學養豬技術,二推種草養畜技術,三推核桃、蘋果、等經濟林果種植和豐產技術,四推中藥材種植綜合配套技術,五推蔬菜種植技術依靠科技,以先進適用技術綜合配套推廣普及為主。一統一:整個村民小組外墻統一,房屋瓦統一體現傈僳族民居特色)。投資500萬元實施美麗鄉村公共基礎設施(道路硬化、人畜飲水、農田水利、太陽能路燈、河道治理、活動場所)建設項目。 通過實施“三建四改五推一統一”項目和道路硬化、人畜飲水、太陽能路燈、河道治理等美麗鄉村建設,實現山青水秀,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民族村寨建設目標。目前,紅坡組內道路硬化率達到100%以上,太陽能路燈全覆蓋,人均有2畝以上高穩產田地,人均有1畝以上特色經濟林果,人均有1畝以上中藥材,森林覆蓋率保持在85%以上。紅坡組變成為生態良好、經濟發展、村容村貌整潔、規劃布局科學合理、公共服務功能完善、基礎設施健全、人居環境優美、村強民富、和諧宜居的美麗鄉村。 通過開發利用沼渣、沼液,推廣核桃嫁接改良和中耕豐產管理技術,生產無公害水果、蔬菜、藥草,實現綠色發展。節能環保降低了生產生活成本:沼氣可燒水做飯、照明,年戶節約燃料及照明費用1000余元,全村節約6萬余元,沼液做肥料形成良性循環,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年節約肥料投入800余元,全村節約肥料投入48000余元,每年全村民小組節約薪柴500噸合250000余元。 通過實施改廄、改衛、改廚、改院,組內臟、亂、差的村容村貌根本改變,人居環境顯著提升。 建立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進行生豬養殖和訂單中藥材的種植,產業扶貧資金緊跟貧困戶走,系緊企業、合作社與農戶的利益鏈條,解決一家一戶小農經濟與千變萬化大市場不相適應的問題,系緊農戶與公司、合作社的利益鏈條,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群眾收入穩步提高,實現如期脫貧摘帽的目標。(楊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