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香格里拉市洛吉鄉尼汝村委會主任楊世榮 ●程志開 ![]() 與省農業大學開展民族傳統文化項目,向該校教師介紹紡織技藝。 ![]() 陪同鄉黨委政府負責人查看尼汝村老年活動場所建設。 很多在單位工作的人退休后選擇的是安寧、舒閑,像閑云野鶴一般自由自在地過小日子,而本文的主人公楊世榮卻在退休后被村民推選為村委會主任。 很多村民都要叫這位年近花甲的人“阿尼”( 藏語:爺爺),當選村委會主任以來,他把自己的一顆心都交給了工作,用余熱書寫人生不一樣的價值與追求。 一山一水養育了尼汝人 尼汝是一個群山懷抱中的美麗山寨,下轄普拉、白仲、尼仲三個村民小組。這里居住的主要是藏族村民,近年來先后有漢族、納西族、彝族等女婿或媳婦通過婚姻形式走進尼汝的部分家庭。 過去,由于交通不便,尼汝人到縣城一趟要翻山越嶺走幾天。如今,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尼汝村從一個隱匿的山村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當點開互聯網搜索“尼汝”時,成百上千條信息就會跳出來,原始森林、瀑布、牧場、藏族民居、尼汝鍋莊等旅游文化元素受到了世人矚目。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水吟瑪尼、摩崖佛像、沿著尼汝河建起的瑪尼堆、一年一度的祭山跑馬以及民間傳說、非物質遺產項目保護等讓尼汝的旅游資源日益豐富,成為旅游的熱點地區。 雖然尼汝深藏在大山深處,但在這里出生成長的尼汝人卻是積極向上、勤勞拼搏的群體;眾多的尼汝人通過讀書走出了大山,但他們情系故鄉,盡力為尼汝的發展獻計出力。 楊世榮就是眾多走出大山又回歸大山懷抱的尼汝人之一。 1977年初中畢業的楊世榮,在村里有算是有文化的人,在畢業三年后被推選為大隊護林員。當時,大隊給他和其他4名護林員的報酬是每個月7元工資,這一點工資必須交給生產隊,生產隊又以打工分形式給他們兌現糧食。 作為一名護林員,他盡職盡責,跑遍尼汝的山山水水,管理火源、按規定管理村民的砍伐行為,努力保護好尼汝森林資源。 1984年,尼汝大隊改為尼汝鄉,楊世榮被推選為鄉長(相當于現在的村委會主任),走上了國家工作人員之路。他先后任洛吉鄉黨委副書記和州民政局勘界辦、農救科、社會低??曝撠熑?,2008年任副處級調研員,2015年1月退休后回鄉養老。 無論在各級工作崗位還是退休在家,楊世榮都心系家鄉發展,關心困難群體生活,致力于尼汝生態資源和民族文化保護,得到了家鄉群眾的認可和好評。 32年后再次當選村委會主任 ????? 2016年4月初,正埋頭在家砌灶的楊世榮接到了村委會換屆工作隊員的電話說:“你被推選為村委會主任候選人,作為國家退休干部,希望您退出競選?!甭牭盟活^霧水,弄不清怎么回事。 進一步了解后,他才知道在新一屆村委會主任選舉中,很多村民自發地在第一輪選票上寫下他的名字,大家都希望楊世榮能成為他們的領頭人。他對工作隊員說:“我沒有拉過選票,也不知道哪些村民投了自己的票,希望工作隊員做一下選民的工作,在第二輪投票時不要推選我,改推選年輕能力強的村民?!?/p> 沒想到的是,在第二輪投票時,有更多村民在選票上寫下了他的名字。 一邊是村民的執著和信任,一邊是在全縣乃至全州都沒有退休干部當選村委會主任的先例,這讓工作隊員很為難,也讓楊世榮倍感壓力。在正式選舉前,工作隊層層向鄉黨委、市民政局、市委組織部、州委組織部、省委組織部匯報,最終答復是“村委會屬于村民自治機構,以老百姓的意愿為主,符合政策規定”。最終在村民的擁戴下,在4月21日選舉時讓他高票當選,成為全州絕無僅有的一名退休干部村委會主任,此時他58歲。 不辱使命履職為民 2016年起,國家啟動了精準脫貧工程,深藏在大山深處的尼汝村也搭上了這一趟帶著中國農村貧困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列車。 州人大和香格里拉市法院是尼汝村精準扶貧的對口單位。有了州、市、鄉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在對口單位和村“三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楊世榮團結帶領村里的工作人員和村民展開了精準脫貧攻堅戰。 當上村委會主任后,楊世榮沒有更多時間顧小家,而是奔波于爭取項目、協調項目實施的路上。尼汝村距州府所在地近130公里,很多時候雄雞未叫他已經駕私車向縣城出發,趕在相關單位上班時到達縣城辦事,辦完事太陽幾近落山,他又踏上了返家的路,因為村里還有很多事等他處理。兩年下來他沒有要求報車輛維修費,自己的車幾乎跑散架了。 和榮是州人大派駐尼汝村的扶貧工作隊員,他說:“楊主任時時處處為群眾著想,總是沖在工作一線。2016年防汛期間,尼汝河水暴漲,此時正值松茸采收季節,村里年輕力壯的人都上山采摘松茸,只剩老弱婦幼,楊主任一家一家查看,并在尼汝河上的危橋上設置警示牌,往往一忙就是‘兩頭黑’??粗鴹钪魅文敲葱量嗪屯婷墓ぷ鳎覀兒芏鄷r候被他感動,也為他的安全捏一把汗,畢竟他不年輕了,就怕哪一天累垮了?!?/p> 在他和對口單位扶貧工作隊員的努力下,尼汝村的基礎設施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的生活條件有了極大改善。下面的這些數據可以反映出2016年以來村委會工作的成果: 硬化鄉村主干線20多公里、村組及入戶路19.6公里,除有7戶因不具備通路農戶外,實現了通組、通戶路全硬化。 實施安全飲水工程,組織村民尋找優質水源,安裝33公里飲水管道,修建水池13個、廁所4座、垃圾池10座,田間三面光完成3.6公里;村委會兩幢大樓及防火檢查站已翻蓋;村委會廚房室內,洗澡室已重修。 實施替代能源工程,促進生態保護,68戶村民實現太陽能熱水器全覆蓋;安裝太陽能路燈124盞;向林業部門爭取生態灶,實現戶戶全覆蓋;實現10千伏以上高壓線全覆蓋,促進農業機械化。 向教育部門爭取資金60萬元,建設村級幼兒園,并聘請1名幼兒教師承擔教學任務,解決了村里學齡前兒童入園難問題。 爭取26萬元資金建設村衛生室,爭取71萬元資金建設養老服務站,為村里老人提供了活動場所,為群眾在小病小痛時就近就醫。 爭取150萬元資金實施了尼仲組民族特色村項目,爭取140萬元資金實施白仲、普拉民族傳統村落建設,爭取80萬元資金建設白仲、普拉污水處理設施,爭取40萬元資金用于生豬圈養和藏系羊保護,爭取84萬元資金修建尼汝河上的普拉大橋和尼仲定藏大橋,爭取20萬元資金改造祭山跑馬節活動場所,爭取6.8萬元資金改造尼仲組活動場所。 群眾切身感受到了國家政策的溫暖,感受到了基層黨委政府的關懷,幸福感不斷提升。 78歲的扎史定主老人說:“1960年從武工隊回鄉時,村里很窮,大家吃的只有洋芋,菜里沒有油,如今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抓基礎建設,搞扶貧,困難群眾的房子、廁所都是國家幫助修建。這樣好的政策還不能脫貧致富只能怪自己了?!?/p> 致力鄉村文明建設推進協調發展 尼汝村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藏傳佛教文化、七彩瀑布、南寶牧場、尼汝藏族服飾、尼汝鍋莊、祭山跑馬節等都是享譽中外的旅游瑰寶。很多徒步愛好者不止一次走進尼汝美麗的村莊,來到這個沒有更多世俗污染的地方放牧自己的心靈。 這里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世界第一村”,備受媒體和攝影愛好者的青睞,鳳凰衛視等媒體多次到村里做專題報道。如今,很多村民走上了牽馬做導游、開客棧為游客提供餐飲和戶外設施的旅游服務。 為了給游客留下美好印象,村“三委”一班人狠抓村風建設,努力提升尼汝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在村黨總支的領導下,全村群眾加強民族文化和生態保護,3個黨支部帶領黨員、團員和婦女每15天清掃一次35公里的通村、通組公路沿線的垃圾。在尼汝的公路上看不到垃圾和畜便。對村民的生活垃圾做了妥善處理,能就地焚燒的由護林員同意焚燒處理,對不能焚燒的運送到洛吉或縣城集中處理。 村委會還不斷完善村規民約,對土地使用、集體財產管理、家庭文明、河流管理、畜禽養殖、森林管護、民族服飾等方面都做了具體要求,規范了村民的行為,提升了村“三委”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建立生態保護、環境衛生、道路交通安全、家庭衛生、護林防火、祭山跑馬節、春節文化節長效機制;公路維護,安飲管理已簽定了維護管理協議,責任到人;2017年3月1日開始全村實行生豬圈養;尼汝鍋莊、尼汝服飾文化、尼汝馬文化、尼汝農耕文化、尼汝傳統建筑等傳統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村民愛護環境、文明禮貌蔚然成風,使尼汝成為了一方凈土,被四方游客稱為“放牧心靈的地方”。 “尼汝的發展必須抓牢生態文明建設這根弦,保護好尼汝現有的生態資源,做強畜牧業才能讓村民脫貧致富。”楊世榮說。 作為一名年近花甲的人,楊世榮的身上有一股為民辦實事的強勁動力,一年四季寒來暑往,他總是奔波在服務群眾的路上,一心帶領群眾奔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