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西縣康普鄉普樂村黨建引領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見聞? ??“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靠雙手創造。”維西縣康普鄉普樂村谷岔村民小組文化活動場所的圍墻上粘貼著這樣一幅醒目的標語。 ?“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出路。”正在藥材基地里忙碌的洛中洛一組貧困群眾余李寶說,“過去,我們一家人只知道種玉米、蕎麥、洋芋,一年下來還不夠吃穿,有時生活還得靠政府救濟。現在好了,有政府的扶貧資金支持,我家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靠種植藥材增加收入,解決溫飽,逐漸走上脫貧致富路啦!” ?2017年11月,余李寶在村“三委”和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轉變了觀念,加入了致富帶頭人余嫻創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給他提供了木香種子和1000元的幫扶資金,并保證為他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 “觀念一變天地寬。我們普樂村通過黨建引領、黨員帶頭、能人帶動、合作社覆蓋的方式,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摘帽的內生動力。”普樂村黨總支負責人說,“現在,我們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從2017年9月以前的19家發展到60家,合作社社員達510戶,覆蓋所有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 普樂村是一個傈僳族、獨龍族聚居的貧困山村,離康普鄉政府所在地19公里,山高坡陡,基礎設施落后,脫貧攻堅任務十分繁重。到目前,該村有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427戶,占全村總人口的70.46%。 “普樂村貧困的原因除了道路交通、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后外,根子在思想文化落后,長期處于自給半自給的小農經濟狀態,群眾缺乏市場經濟意識、競爭意識和積累意識。”普樂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楊繼光的話道出了制約普樂村脫貧摘帽的“瓶頸”。 ?針對這一問題,普樂村“三委”、扶貧工作隊對癥下藥,破解“瓶頸”。以“支部為堡壘、黨建引領、黨員帶頭、能人帶動、合作社覆蓋”的方式解決一家一戶小生產無法適應千變萬化大市場需要的難題,激發貧困群眾脫貧摘帽的內生動力,增強農民組織化程度,讓貧困群眾步入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快車道。 ?洛中洛一組傈僳族農民余志榮在山東省濟南市務工12年,每年收入都在10多萬元,很善于積累,家里的日子過得不錯,算是村里的有錢人了。去年11月,余志榮告別了外出務工的生涯,在老家投資54萬元建設重樓基地和木香基地,創辦了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40戶,其中,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25戶。在回答為什么回家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時,余志榮說:“現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我們家鄉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很大。前面有人走,后面有人跟,我們村的入黨積極分子余志榮、共產黨員李文忠等人前年創辦專業合作社帶領群眾脫貧摘帽,贏得群眾贊揚,受到表彰,我要向他們學習。” “比學習、比貢獻”在普樂村農民專業合作社蔚然成風。今年春節期間,余志榮拿出2.88萬元錢捐助貧困村在校大學生。在他的帶動下,普樂村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紛紛捐資助學,累計捐款金額達6.7萬元。與此同時,普樂村6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還捐款捐物慰問貧困群眾,舉辦創建“四美”文化體育活動。 普樂村信教群眾多,余從海是普樂村的一名基督教徒。2017年度,余從海創辦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帶著12戶信教群眾發展花椒和養殖業走上脫貧路,受到貧困村“三委”和扶貧工作隊的表彰。“按照這樣干下去,我帶著的12戶貧困戶一定能夠如期脫貧摘帽。”余從海滿懷信心地說。 洛中洛組傈僳族青年阿六三和身患殘疾的父親相依為命,至今31歲了還沒有娶媳婦。“前年,我跟著普順專業合作社的法人李文忠干,走上了脫貧路,日子好過多了。今年,我要加油干,爭取收入再翻一番,娶上媳婦。”阿六三害羞地說。 ?在普樂村,像阿六三這樣的青年很多,新思想、新觀念已經在他們心中萌芽、開花、結果。 “農民專業合作社把小散弱的小農戶尤其是貧困戶組織起來了,激發了群眾發展現代農業增加收入的內生動力,凝聚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力量。普樂村要求入黨的人越來越多,加入合作社的人越來越多,貧困群眾的收入越來越多。”普樂村黨總支負責人說。 據了解,普樂村6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累計注入特色產業發展資金210多萬元,羊肚菌、天麻、當歸、木香等特色種植業從無到有,從小大大,土豬、土雞等特色養殖業已經成為脫貧致富的新興產業。 (楊洪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