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村水磨房小白水牦牛、犏牛養殖協會帶動群眾增收紀實 協會高價引進的西門塔爾種牛。 改良后剛產下的小牛。 雜交改良后的犏牛產奶量是傳統犏牛的一倍多。 四月的三壩鄉安南村吉丁壩牧場萬物復蘇、青草吐綠、春意盎然,貪青的牛群多得讓人一時數不過來,它們悠閑地咀嚼著青草,享受大自然的饋贈。“以前,我們靠傳統方式養牛很難致富,現在靠科技養牛不僅養殖數量成倍增加,而且還有了可觀的收入。”香格里拉市三壩鄉安南村水磨房村民小組村民阿連成高興地說。這是安南村水磨房小白水牦牛、犏牛養殖協會帶動群眾發展養牛業增收脫貧的一個縮影。 安南村地處高寒二半山區,草場遼闊,有著養殖水牦牛、犏牛等牲畜的良好自然條件。該村有著上百年的養牛歷史。長期以來,畜牧業一直是安南村村民的支柱產業,也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但是由于該村一直依靠傳統方式養牛,規模小、科技含量低、品種老化、產業帶動力不明顯,一直處于“家家養牛家家窮”的狀態。 “我們村很多人都有20幾年的養牛經驗,大家春季將牛趕上高山牧場,秋天又趕下山來,但牛的數量總是得不到提高,特別是養牛周期比較長,一頭牛從出生到出欄至少要7年的時間,養牛難,致富更難。”阿連成說。 “我們這里條件這么好,為什么我們養牛就改變不了貧窮落后的現狀呢?”阿連成一直對這個問題不解。一次,他在看電視時,無意間看到一個貧困山區的農民靠科技養牛走上致富路的故事,給了他很大的啟發,也找到了安南村群眾養牛富不起來的根本所在。于是,他深入州內外的養牛基地參觀學習科技養牛經驗,認真記錄總結方法,掌握了科技養牛的技巧。 學成歸來后,為了徹底改變全村落后的養牛現狀,真正把畜牧業打造成全村人的優勢產業,帶動更多的群眾脫貧致富。阿連成注冊成立了香格里拉市三壩鄉安南村水磨房小白水牦牛、犏牛養殖協會,引進西門塔爾種牛,通過與當地牦牛、犏牛雜交改換品種,提高養牛的科技含量。“以前我們養的牛要6至7年才出欄,現在通過雜交改良可以在3年就出欄,一頭雜交改良后剛出生的小牛個頭比3歲的傳統牛還要高,極大地地縮短了養殖周期。另外,改良后的母牛產奶量更是高于傳統牛,這樣一來,養牛收入就成倍的增加了。”阿連成自豪地說。有了科技的支撐,短短3年時間,阿連成養殖的牛群數量從原來的十多頭發展到60多頭,成為村里的養殖大戶。 很多村民看到阿連成靠科技養牛走上了致富路,紛紛要求加入合作社中,阿連成也把自己總結的科技養牛的方法無償傳授給群眾,并向周邊村組推廣,逐漸輻射到整個三壩鄉。同時,他還采取“協會十基地十農戶”的組織模式和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管理公開透明、科技支撐的經營理念,做到產銷結合,利益聯動,技術支撐,保障有力。目前,該協會社已有回、漢、藏等各民族社員50戶,存欄牦牛、犏牛等250多頭,其中,能繁母牛200多頭,市場前景廣闊。(香格里拉網記者 陳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