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帕塘村民小組實現“三美”目標的實踐與思考 近年來,維西縣保和鎮永春村白帕塘村民小組以基層黨組織為引領,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根本,以生態旅游業為龍頭,走出一條綠色發展道路,千年古道換新顏,實現“生態優美、生活富美、社會和美”目標,成為保和鎮乃至維西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成功范本。今年1月至3月,白帕塘先后迎來4批學習參觀團隊。 “三美”村莊白帕塘 “五里一塘、十里一鋪。”維西縣保和鎮白帕塘村民小組就是茶馬古道上的千年驛站,是保和鎮規劃建設的四條旅游線路中的一個景點,是一個青山環抱、綠水長流的美麗村莊。如今,這里沒有了馬鈴的“叮咚”,沒有了“馬鍋頭”的吆喝聲,也沒有了深夜時熊熊的篝火。然而,緊跟現代文明,這里的群眾迅速走向秀美、富美、和美生活。 白帕塘村民小組只有32戶居民,其中傈僳族24戶、漢族8戶,設置一個黨小組、共5名黨員、3名入黨積極分子。32戶居民中,29戶養殖生態魚,魚塘總面積達51畝,年產值18000多元/畝。有2家大規模和5家小規模的農家樂,規模較大的2家農家樂年收入均在12萬元以上,農戶每戶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有1家大規模的生態養豬場,每年出欄無公害肥豬140余頭。家家種植無公害蔬菜,戶戶養殖生態雞。30多年來,該村未發生過治安和刑事案件,無酗酒、打架斗毆的現象,民族團結、鄰里團結、鄉風文明,其樂融融。 主要做法和幾點思考 白帕塘村民小組實現生態優美、生活富美、社會和美的目標可以概括為“做到‘六個’抓實,實現‘三美’目標”。 圍繞“三美”目標,抓實綠色生態,振興鄉村。鄉村生態振興,要落實生態發展理念。白帕塘村民小組的群眾視生態為命根子。美麗白帕塘,靠生態文明打底色,以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方針為保障,以統籌山水林田草系統治理為抓手,增強農業生態產品供給,提高農業生態服務能力,推進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理念植根在白帕塘群眾心中,把保護生態環境納入村規民約,劃定永久保護區,不允許砍伐活立木。群眾自覺遵守,人人都是義務護林員,人人都是義務生態管護員。不砍樹子,燃料怎么辦?走進白帕塘村就能得到答案:燒水做飯用現代家電,家家戶戶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取暖用電暖爐。白帕塘村民小組實施了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完善農村生活設施,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圍繞“三美”目標,抓實綠色產業。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白帕塘村民小組至鍋底塘村民小組是保和鎮黨委、政府打造的四條旅游線路之一。過去,白帕塘村民小組群眾的經濟收入主要靠賣柴、賣炭。近年來,該村民小組依托自然生態、綠色食品、文化資源優勢,瞄準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大力發展以旅游為龍頭的生態魚、豬、雞、蔬菜等綠色產業,實現富民興村目標。十九大報告里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的“二十字”總要求里,前四個字就是“產業興旺”,產業興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體現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促進了一產業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延伸了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增加了群眾收入。 圍繞“三美”目標,抓實統籌推進城鄉發展,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白帕塘村民小組位于城郊,區位優勢明顯。按照土地現狀不變、生態風貌不變、農民主體地位不變的“三個不變”方式,遵循因地制宜、共生共享、資源內生、產融聯結合這“四項原則”,完善村莊規劃,實施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導入生態農業、旅游體驗 “兩類產業”,挖掘當地資源,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保證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 圍繞“三美”目標,抓實鄉村人才。振興鄉村,人才培養是關鍵。人美心靈美是村莊美、家庭美的關鍵。農村不缺資源,但缺乏懂經營、能干又會干的人才。而那些在城里見過世面又有能力改變家鄉的人才,應該創造條件吸引他們返鄉。白帕塘村民小組的成功關鍵是有了一批鄉村人才。他們是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帶領村民致富的火車頭。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要形成鄉村振興合力,培養新農人隊伍。以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三農人才為核心,壯大新農人隊伍,以各類產業、文化、消費、教育平臺。 圍繞“三美”目標,抓實創建“四美”,形成“五比”新風。通過抓實創建最美城鎮、最美村莊、最美家庭、最美人物活動,白帕塘村民小組形成了比勤勞、比腦瓜子、比錢袋子、比房子、比培養孩子“五比”新風,比出了精氣神,比出了好日子。 比“錢袋子”就要先比“腦瓜子”。“開金礦開銀礦,不如開腦礦”的理念深深扎根在白帕塘群眾腦海中,他們知道,要富“錢袋子”,就得先富“腦瓜子”。如何富“腦瓜子”?用當地群眾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娃娃讀書。”白帕塘村民小組的小學、初中、高中生入學率達100%,沒有一名學生輟學,其重視“腦瓜子”的程度可見一般。因為“比腦瓜子”,白帕塘村民小組懂經營、懂技術、懂管理的鄉土人才變多了。因為“比腦瓜子”,群眾勤于學手藝,勞動力個個有一技之長,是遠近聞名的鄉土人才村。“家有良田萬傾,不如薄技在身。”“手有金剛鉆就不怕攬不到瓷器活。”因為有“腦瓜子”,白帕塘群眾憑著手藝發展鄉村旅游業和生態農業,摘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云南省文明村。 當地群眾還常說一句話:“人無算計一世窮。”他們善于管好、用好“錢袋子”,省吃儉用,不大操大辦,不奢侈浪費,攢下錢來培養孩子和建設新房子,全村人都以培養高素質的孩子和擁有好房子為榮。 圍繞“三美”目標,抓實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白帕塘村民小組由傈僳族、漢族組成,兩族同胞親如一家,互幫互學,共同進步。這是長期堅持鄉村文化建設的結果。伴隨著城市化快速推進和城市文明的擴張,傳統鄉村文化被忽視、被破壞、被取代的情況比較嚴重,同時,厚葬薄養、鋪張攀比、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等風氣蔓延。農村是人情社會、熟人社會,要在紅白喜事、結婚彩禮這些“關鍵小事”上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防止不良習氣蔓延。近年來,白帕塘村民小組在黨小組的領導下,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體現濃郁的當代特色。(蔡武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