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夏時節,記者走進位于河谷地帶的德欽縣霞若鄉月仁村,連片的青稞、麥子次第成熟,當地老百姓有的忙收割,有的翻土夏種,田間地頭到處是一片熱鬧的農忙景象。 清晨7點,月仁村村民次阿初大叔開始在田間忙碌開了,他駕駛著一臺有些陳舊的旋耕機正給剛收割完的青稞地翻土,臉上洋溢著笑容。“我家每年都會種植青稞5畝以上,這里氣候條件好,種出來的青稞質地飽滿,非常適合釀酒,每年自釀青稞酒都會在幾天內銷售一空,今年收成不錯,收入肯定也會比往年更高些。”想到可觀的收益,次阿初難掩心中的喜悅。 近年來,最讓當地老百姓開心、欣慰的,除了農作物高產外,就是機械化農具普及帶來的便利。次阿初是月仁村月仁村民小組最早使用旋耕機的農戶,十年前,當他了解到機械化農具不僅省時省力,比傳統耕作方式更能提高產量后,便毫不猶豫地去城里購回一臺旋耕機。“自從家里有了機械化農具,我一個人一天就可以耕幾畝地。想想以前用牛犁地的時候,耕一畝地至少要花一天時間才能完成,有些田埂不便耕作的還得靠人重新挖,特別麻煩。如今我們家家戶戶都用起了旋耕機、打麥機等,農忙時節農事生產別提多方便了。”次阿初說。 說到機械化農具給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村民魯茸也深有體會。魯茸是月仁村民小組使用旋耕機的能手,每到農忙時節,魯茸成為村里的“紅人” ,憑借一身嫻熟的耕作技術,家家戶戶都會請他耕地。“每年農忙時節,我都會去幫鄉親們耕地,每天有150元的收入,一年下來也有幾千元了。妻子長年患病在家,出去打工也不現實,多虧機械化農具的普及,我在家門口也能打工賺錢。”魯茸說。 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深入推進,霞若鄉各族群眾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下,放眼霞若的田間地頭,家家戶戶房前屋后的藥材長勢喜人,青稞、小麥等農作物收成可觀,有的農戶還發展起大棚蔬菜,噴灌滴灌等設備隨處可見,老百姓們紛紛用機械化生產方式進行勞作,無不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他們正在用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記者 央金拉姆 和建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