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德通村民小組。 ![]() 男人們身著藏裝傳唱歌曲。 ![]() 屋里鋪滿綠色的松針,寄望著新的一年順利圓滿。 ![]() 村民們圍著篝火跳舞。 ![]() 硬化路通到家門口,村民出行方便許多。 從拖頂鄉政府駐地開車沿江行駛5、6公里,再從岔到山上的水泥硬化路上山,只見粉的、紫的、白的杜鵑花開滿了山林,郁郁蔥蔥的松樹林絲毫沒有被破壞的痕跡,麻雀、喜鵲等小鳥在林間輕盈地飛舞,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好景象……沿盤山公路往山上行駛9公里,經過一個大的轉彎后,山坡上零散地分布著幾戶人家映入眼簾,這便是德欽縣拖頂鄉拖頂村上德通村民小組了。 3月24日農歷二月初八,是拖頂鄉傈僳族群眾的傳統節日“駭吉”節,不同于納西族“三朵”節,拖頂鄉傈僳族群眾的“二月八”具有自己的特色。德欽縣文聯的扎西尼瑪老師介紹說:“上德通村的傈僳族會講藏話,二月八這天納西族過的是‘三朵’節,而這里的傈僳族群眾過 的是‘駭吉’節,叫法不一樣過法也不一樣,他們的民俗很有意思。”讓記者忍不住跟隨他們去一探究竟。 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 ,這個只有27戶人家的小小傈家山寨的新生活令人振奮。改革開放40年來,村里的生活環境和村民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小小節日意義不小 下午1時許,村里的黨員活動室前的球場上已架起了一堆柴火,周圍的松樹枝上都掛著縮小版的哈達,村民說:“這些都是為晚上的活動準備的,每逢‘駭吉’節這天,除了下午的歌曲傳唱以外,晚上的篝火晚會也會通宵進行。”而此時,村里不管男女都集中在固定的一戶人家準備著過節的食物,洗菜、切菜、和面、煎餅……大家分工有序、通力合作,不一會兒,鮮香的烤土豬肉和煎餅便被端上桌來。 吃過午飯,村里的男人們紛紛穿著藏裝來到聚集地,在桌上擺上些許瓜子糖果等等小吃,再放上青稞酒,便開始用藏語演唱敘事詩歌《茶馬古道古歌》,年長的坐在最上方,再按照年齡依次排開。據老人們介紹,村里過“駭吉”節來源已久,可以理解為春天天氣轉暖了,村民們組織起來,一起踏青郊游,期間舉辦的傳統活動,對于后輩有很大的教育意義,所以這個節日傳承至今。 據村民小寶介紹,傳唱的詩歌以雪域高原為中心,描述了茶和稻谷的來源,勾勒出茶馬古道東起漢地,西至印度的路線,同時還歌唱本民族的歷史,教育子孫后代要學習繼承發揚老一輩艱苦樸素的品質,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由于以前的生活條件有限,識文斷字的人很少,所以當地的傈僳族便通過傳唱和舞蹈的方式,把自己的歷史和想要教育后人的話以這種口口相傳的方式保留至今,可以說是當地活著的傈僳族“史記”和“教育讀本”。 夜晚8時左右,分散在各個角落的村民都聚集到黨員活動室前的球場上,身著藏裝的村民隨著熊熊燃燒的篝火邊唱邊跳,直到第二天清晨太陽緩緩升起才休息。小寶告訴記者,此時人們唱跳的內容則是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到父親、母親等生活角色的傳統責任,目的是教育人們要尊老愛幼、鄰里間要互幫互助互愛。“通過音樂和舞蹈,可以聽到過去的聲音,了解過去的生活,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小寶說。 小寶告訴記者,雖然這個村子只有27戶人家,但因為居住分散,以前住得遠的村民根本無法來參加活動,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經濟條件的持續提高,上德通村民小組的傳統節日比以前要隆重許多,整個村子幾乎全家出動。 生活環境大變樣 現在的上德通小組,水泥硬化路鋪到村民家門口,一盞盞路燈照亮了村民夜晚回家的路,每家每戶都能喝到清澈的自來水,房屋不算高大但整潔明亮,廚房里以前架著三腳的火塘被干凈節柴的鐵皮火爐取代。放眼望去,家家都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各類家電已經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家家戶戶都購買了摩托車,條件好的購買了轎車,人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村民秀英拿出各色小吃和水果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和親友,還為客人們切上一碗原生態的腌蔓菁絲,在飲食上既接受外來文化也保留著傳統的習俗。秀英現在30多歲,對于小時候家里和村里的條件和環境還記憶猶新:“記得小時候家里連張像樣的凳子都沒有,一家人都是圍著火塘席地而坐,每逢過年過節采來青松毛鋪在地上,防止一年才買得起一套的新衣服被弄臟。當然這個習俗還有其他意義,一直傳承至今。”只見秀英家的廚房里即使鋪了強化地板,但在“駭吉”節這天仍然會在上面鋪滿綠色的松針,這是寄望著新的一年順利圓滿。 “在我小時候,進村的山路是羊腸小道,有條件到鄉里購買米面等生活用品的時候,不管多重都只能背回來,很是辛苦。我們讀書也要走上幾公里山路。后來修了通村的土路,出行雖然方便了很多,但每逢雨天就泥濘不堪,去年通村的硬化路修好以后,徹底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尷尬,出行方便多了。”秀英說。 除了出行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外,令秀英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飲用水。由于上德通小組地處半山腰上,坡度較大,從前缺水的現象經常發生。“以前沒有條件,村民們只能從山上砍來樹木做成水槽,把水從離村子幾公里以外的地方引到村子里來,再用較粗的樹木制成大水桶儲水,但每逢天干缺水的季節,儲存的水很難維持整個村的人使用。那時候,有的村民甚至要從1公里以外的地方背水,現在自來水管安裝到了家里,用水很方便,而且水質也比以前好多了,我們喝著也放心。”秀英回憶道。 不僅如此,秀英家的居住條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我記事起,家里的就房子很小,冬天冷了一家人就擠在火塘邊,衛生條件也很不好,”秀英邊做介紹,邊做著晚飯,燉雞、炸魚、炸腰果……各色的食材在秀英勤勞的手中逐漸變成飄香的美食,“前幾年我家蓋起了新房,現在除了一人住一間房外,還可以留出幾間作為客房,房屋寬敞明亮,父母親都很滿足。” 即使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當地人仍然遵從著以前的傳統。“駭吉”節這天,家族里的小輩到長輩家拜年,也仍然只送一瓶青稞酒、一餅磚茶,親朋好友到長輩家做客,同長輩拉拉家常,聽聽長輩對自己的勸解和教導,這樣的節日少了些攀比、多了些真誠,一家人團聚的意義也顯得愈發重要起來。 村民收入節節高 秀英還告訴記者,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前些年她有了一些本錢,于是在拖頂鄉政府所在地開了一家飯店,生意還不錯,她的弟弟小寶則在村里建的重樓基地幫忙,一年下來也有不錯的收入。“近幾年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越來越好,我家一共3口人,一年下來各項惠民補助就有1萬多塊錢,村里人口多的人家補助更多。”小寶說。 近幾年來,拖頂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白蕓豆種植,拖頂村黨總支書記阿娃告訴記者,老百姓種植玉米、洋芋等傳統農作物,每公斤的賣價不會超過2元,而白蕓豆的價格在8-10元/公斤,經濟價值比玉米高出5-6倍,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技術改良,白蕓豆的產量和品質都在持續提高,已經成為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重要經濟作物。“去年村里一農戶種了20多畝白蕓豆,光是白蕓豆一項的收入就達5萬多元,再加上惠民政策補助資金和種植少量中藥材的收入,已然脫貧邁上了小康之路。”小寶說。 除了白蕓豆外,村里每家每戶都還種植了重樓、當歸、桔梗等藥材,每年或隔年都會從中獲得收益。村里的百姓都在感嘆:“現在政策這么好,今天這樣好的生活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非常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和幫助!”(王靖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