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民、學生在順騰書城選購書籍。 “我有今天的成長和成績是社會各界支持的結果,我希望力所能及地為社會做事情。”2018年4月14日,迪慶順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向州紅十字會定向捐贈價值371680元的圖書2020套,捐贈對象包括州直、香格里拉市、德欽縣、開發區31所中小學校,公司董事長杜順林說。從2010年至今,他一面創業一面回報社會,共計捐贈了價值100萬多元的圖書及文具,今后還將繼續向社會奉獻愛心。 平凡世界里一顆不平凡的心 1972年,杜順林出生在香格里拉市三壩鄉東壩村一個農民家庭,由于兄弟姐妹多,家庭經濟困難,杜順林的求學經歷非常艱辛,小學四年級輟學回家放牛,等到哥哥初中畢業落榜后他又返回學校從三年級開始復讀,讀到五年級,哥哥要外出打工補貼家用,他又輟學回家繼續放牛,這一放就是7年,再沒機會返回學堂。“剛開始放牛時我感到很空虛,每天除了牛,身邊沒人和你說話,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從村里一個同伴家里借來一本書,書名《平凡的世界》,反復看了幾遍,感覺整個世界變得明亮了,心里特別充實。”杜順林說,從此以后,被《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積極進取、敢于拼搏的精神感動著,在心里種下了一個積極而遠大的夢想。不甘于在窮山僻壤里度過一生,渴望著外面的世界。“我希望像孫少平一樣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哪怕是一事無成我也要拼一拼,至少自己的一生不能那么碌碌無為混過去。” 1993年,20歲的杜順林毅然離開家鄉來到中甸縣城(今香格里拉市),搭上去往德宏的客車,開始了打工生涯。期間,他到過昆明、保山、下關、維西,先后在石場、糖廠等當過臨時工,在建筑工地挑砂灰拌水泥,做了許多臟活累活,之后又返回中甸,做黃果生意。“那時到處奔波,但我一有空閑時間就讀書。”杜順林說。 2000年下半年,杜順林進入藏龍生物集團工作,2001年被公司派到昆明學習野生食用菌加工技術。“在昆明學習一年的時間,我每天到書報亭買報紙看,漸漸養成了看報紙的習慣,回到中甸后發現沒有地方買報紙,當時就想,假如在中甸的大街小巷里開設報刊亭,市民購買報刊就方便了。”期間,杜順林收購菌子,經常出現在客運站門口,無意中看到了春城晚報及聯系電話號碼,就萌發了在中甸賣報的想法,他打電話向春城晚報說了自己的想法,沒想到立即得到了對方的同意。“我就向朋友借了500元錢轉匯春城晚報,承包了云南報刊發行有限公司迪慶發行站,開始了我的賣報工作。”杜順林回憶起這段時光。 平凡的人也可以走出不平凡的路 充實而艱辛的賣報生活讓杜順林更加堅定了朝著這條道路一直走下去的信念。“那時候,我經常凌晨一兩點鐘還在燒烤攤賣報紙,有時會遇到喝醉酒的人罵我滾出去,甚至有人把啤酒瓶丟過來趕我出去。”說起這段往事,杜順林的神色變得暗淡,說話聲音也有些哽咽。“有一次,我到一個小吃店賣報紙,有個客人丟給我一元錢,我以為是要買報紙,很客氣地把報紙遞給對方,沒想到對方竟說:“錢給你,但我不看報。”杜順林回憶說:“我當時很生氣,立馬把一元錢還給他,告訴他我不是要錢的,我賣報是要體現報紙的價值,你既然不看報,我也沒有必要把報紙賣給不需要的人。” 就這樣,杜順林每天清晨天蒙蒙亮便風雨無阻地穿梭在縣城的大街小巷、飯店、車站、燒烤攤、醫院,一份一份地將報紙賣出,他的付出得到了回報,他的報刊發行站越做越好,從徒步發行到用上了自行車,又從自行車到開上了微型車,還聘請了六七個工人分送分銷報紙,也為他后來開報刊亭、書店積累了大量的客源。“我每天的最后一份報紙都是留給自己讀,通過賣報、讀報,我的識字量也在增加。” “在送報紙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有人托我到郵政局買雜志,然后會多給我5毛到一元不等的跑腿費,有時一天就會有100多元的收入,我就想著自己也開個報刊亭賣雜志。”杜順林說。2004年,他向香格里拉縣城建局提出申請建了迪慶州第一個報刊亭,銷售報紙和期刊,由于他用心經營,“開業第一天就賣著88元的期刊費,非常開心,更堅定了我把這條路走下去的信心。” 2005年他又在客運站開了第二個報刊亭。2009年,在地方黨委政府、團縣委及住建等部門的支持下,從信用社貸到5萬元的創業貸款,加上自籌資金,在香格里拉縣金橋租了一間鋪面開辦了“小杜書屋”,通過誠信經營,小杜書屋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好評,也有了固定的客源。2011年,又在香格里拉城區內擴充了四個報刊亭。也就在這年,迪慶開始集中辦學,給小杜書屋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遇,教輔書籍大量被訂購,小杜書屋營業額攀升,迅速成長起來,成為香格里拉縣小有名氣的一家書店。2012年,受到網絡書店的沖擊,很多書店銷售額逐月下降,有的甚至關門倒閉,但杜順林卻調整了經營思路,首先把書店從高租金的金橋搬至東旺路,注冊了迪慶順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經營范圍除了圖書、報刊、教輔等書籍外,還銷售文化、辦公、文具等用品,使公司在網店的沖擊下穩坐香格里拉實體書店銷售的寶座,銷售額突破百萬。2014年書店升級擴建,同時在維西開設了分店。2015年,第三個分店在香格里拉市金沙路開業,內容豐富的圖書,琳瑯滿目的辦公、文化用品,優美舒適的閱覽室,讓書城門庭若市。截至2017年,杜順林的書城銷售額已達到1000多萬元。 用善心善舉回報社會 “我能有今天的成就,首先要感謝我的家人和我的愛人,多年來對我默默無聞的支持和奉獻,還有和我一起并肩作戰的全體員工以及曾經幫助過我的所有愛心人士,更離不開學生和廣大讀者的支持,所以我要回報社會,同時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讀書,增長知識,這樣,我們香格里拉市民的綜合素質才會越來越好,才能建設更加和諧美麗的香格里拉。”杜順林用實際行動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2005年起,杜順林收集了過期的期刊捐贈給看守所。他說:“如果把這些過期刊物當廢紙處理的話,才幾毛錢一公斤,這樣賣出去太不劃算,送給需要的人閱讀還能體現書刊的價值。” 2010年至2017年,他先后捐資幫扶孤兒及貧困學生合計20多萬元。2017年,公司聯合中國少兒出版社向香格里拉市城區小學捐贈圖書10萬元。2018年4月,在小杜順騰書城金沙路分店、小杜辦公體育形象店及迪慶傳統文化藝術院開業之際,公司聯合州紅十字會再次向州級、香格里拉市、德欽縣、開發區各中小學校捐贈價值近40萬元的圖書。“捐出的書籍哪怕只有一個人看,也體現了書籍的價值了,因為增長了讀者的知識,可能改變一個人,所以不管捐出去多少,我會一直做下去。”杜順林說。 面對生活,他積極樂觀,他是妻子依靠的港灣,是女兒成長路上的航向標,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女兒的榜樣;面對工作,他認真負責,敢于拼搏,他是員工眼里的大哥,視員工為家人,“杜總為人正直,非常關心員工,三年前我父親生病,家里又只有父親一個人,杜總知道后二話沒說親自開車送我回維西攀天閣,拿給我5000元錢讓我陪父親去下關治病,還請給我一個月假。”已經在書城工作4年的陳星說。 與報紙、書籍接觸了多年后,杜順林越發覺得讀書的重要性,也意識到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文化事業的繁榮同樣重要, 2016年,他開辦了“小杜傳統文化藝術培訓中心”,對前來參加培訓的學生免費培訓半年,培訓內容包括書法、繪畫、舞蹈等,2018年4月更名為“迪慶傳統文化藝術院”,至今已培訓了100多人。“要把國學教育根深蒂固扎在孩子們的心里,不能把我們的傳統文化丟了。”杜順林說。他成立的迪慶傳統文化藝術院旨在研究、傳承、交流、發展、傳播祖國傳統文化藝術,弘揚中華文明,彰顯迪慶州民族文化藝術風采,促進我州傳統文化藝術工作者與全國同仁的交流與共進,做我州傳統文化藝術和優秀民族文化走向全國的紐帶和橋梁,為我州對外開放打開一扇文化窗口。 在談到未來時,杜順林滿懷希望與激情,“今年5、6月份要開辦幾期免費的國學講座,未來的3至5年內要讓到我公司的農民工就業人數達到50人以上,讓更多的農民工找到工作,年銷售額突破3000萬元以上,同時為財政稅收做貢獻,繼續為更多的學校捐贈圖書......”(和建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