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季節,白馬雪山的雨忽來忽去,氣溫忽冷忽熱。 早晨9點多,采訪組冒雨前往位于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端實驗區的維西縣塔城鎮塔城村委會響古箐上村民小組,走進傈僳族村民余秀春家的廚房,保護區管理局維西管理分局局長鐘泰馬上去拿了兩片木柴進來,扔進節能灶里,幾分鐘后,屋里就暖和了。 傈僳族是“火塘邊的民族”,三腳架火塘是一個家庭的中心。而今,節能的火爐代替了火塘,但這溫暖的地方依舊是待客的地方。圍坐在火爐邊,我們和村民聊了起來。 “火爐與火塘比,哪個更好用?” “火爐好用,少砍柴,沒有煙不熏眼睛,爛木頭也能燒,還不會炸火傷人。”見余秀春忙著倒茶水,村民余文武接過話題。 “啥叫炸火?” “有的木頭燒著會噼里啪啦炸火星子。” 余文武說,沒有節能灶前,他們上山砍柴都會挑好劈的、好燃的活樹砍,自然死亡的樹多少都有些朽了,燒起來會冒煙。用了節能灶后,火爐有煙囪,吸力大,啥柴禾都能燒,砍的樹比原來少了差不多一半。 余秀春家的節能灶是2015年冬天啟用的。這一年,響古箐3個村民小組46戶人家都用上了節能灶。 “節能灶能降低15%的耗柴量。”鐘泰說,推廣節能灶,只是白馬雪山保護區的能源替代項目之一,還有用水泥瓦替代房頭板、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路燈,都是多方籌資幫助群眾安裝的,群眾自己出幾百元或者不出錢。 “啥叫房頭板?” “把大樹劈成木片,蓋在房頂上。”村組長余立忠說。 以前,當地群眾建房用木頭做房頭板,蓋一幢120平方米的房屋,需要砍6棵樹紋筆直、胸徑60多公分的云杉,之后的每年至少要砍一棵樹用來修補。“那都是百年的大樹呀!”鐘泰惋惜地說。 靠山吃山,砍樹燒火取暖、做飯、建屋是響古箐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對森林資源破壞嚴重。早在2003年,保護區就拿出12萬元,自己研發生產水泥瓦,引導和幫助群眾用水泥瓦代替房頭板。 “剛開始換瓦,大家都有抵觸情緒,覺得水泥瓦重,會壓垮房子。老局長李琥想出了一個妙招,在雨季,給一平方米房頭板和壓房頭板的石頭、一平方米水泥瓦分別稱重給大家看,親眼看到了水泥瓦確實比較輕,大家才放心接受。”余立忠說。 如今在響古箐,重量輕又結實的水泥瓦已經換了二批,房頭板差不多都成了“文物”。 走出余家廚房,雨停了。記者在院子里環顧,見到了2個太陽能熱水器,有些不解。余秀春說,一個是十多年前大自然保護協會資助安裝的,自己花了800元;一個是2013年省環保廳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給安裝的,自己沒花一分錢。現在,家里養了6頭牛11頭豬,煮飼料時,接太陽能的水燒開更快一些。有了太陽能熱水器,每年可節約不少柴禾。 人居屋檐下,有一大堆沒有劈開的原木,目測最粗的木墩一人環抱不過來。余秀春說,這是一棵自己倒了的樹。走進細看,樹心爛出一條足球能穿過的空洞,樹皮布滿青苔。(張瑩 吳姍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