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其實魚兒也是有家的,魚兒的家就是清澈的河水。如果我們把河水弄臟了,對魚兒來說,就像我們失去了自己的家。所以,我們應該保護河流,對不對?” “對!” “我們塔城鎮有著‘魚米之鄉’的美譽,代表著我們的家鄉環境好,山美水美。而這些,都是我們的爺爺奶奶爸爸爸媽媽留下的財富,那我們應該怎樣傳承下去呢?” “保護環境,不亂丟垃圾。” ?…… 近日,在維西縣塔城鎮中心完小,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維西分局局長鐘泰,正在給5年級3班的學生上一堂生動有趣的教育課。 “2014年,維西分局和我們學校聯合建立生態保護教育宣傳基地。每年4月,學校都組織學生到響古箐滇金絲猴展示點踏青。同學們對滇金絲猴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和了解,離不開維西分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們的努力。”學校少先隊員總輔導員和才說。 “經過幾年的努力,大家的環境保護意識明顯加強,特別是通過學生影響家人,‘小手拉大手’帶動家人一起保護生態環境。”和才強調說。 ?在學校宣教室的后墻,貼滿了滇金絲猴的各種表情照片,背面還有圖片說明,照片是來自北京的志愿者劉莉梅和張繼蓮拍攝的,同學們對這些照片很感興趣。通過觀察圖片,猜測表情代表的情緒,最后印證照片背后的答案,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在做游戲的同時加深了對滇金絲猴的了解。 “猜猜這張照片是什么表情?”和雪麗拿起一張滇金絲猴張著嘴巴、露出尖齒、目露兇光的照片問同學們。 “它在發火或者發泄不滿。”和建國搶答。 “答對了!”教室里響起掌聲。 這些照片,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學生了解滇金絲猴的大門。 12歲的藏族女生斯那依追去年跟著爸爸媽媽看了滇金絲猴,她成了猴子們的小粉絲。“猴子們真的太可愛了,我想好好保護它們。” 斯那依追的心聲代表著孩子們共同的心愿。 當保護環境和尊重生命的觀念像一顆“種子”在孩子心里“生根發芽”,我們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小小的種子又慢慢會成長為一棵棵“參天大樹”,守護著白馬雪山的藍天白天、青山綠水。(陳創業 吳姍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