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迪慶高原最美的季節。 記者來到掩映在格桑花海中的小中甸鎮和平村胡批村民小組,只見一條條干凈整潔的水泥路由村外向村內延伸,一排排太陽能路燈點亮了高原農牧民的新生活,一幢幢藏式民居建筑詮釋著改革開放以來群眾的美好生活。草原上的牛羊像是散落在花毯上的珍珠,美不勝收。 正如歌中吟唱:香格里拉太美,你在畫中央。值此季節的胡批村,以此贊美之,并不為過。 干凈整潔、鄉風文明……移風易俗,在這里能找到最好的答案。 和平村村規民約規定:“村民應自覺愛護村莊環境、不得亂堆亂放、亂建亂占、私挖亂采,每月的最后一天為環境清潔日,村民應在小組長、支部書記的統一安排下,對村內主干道、國道214沿線區域進行清掃。各小組每年最少組織兩次打掃衛生活動,對小組的生產、生活垃圾進行集中處理,對小組的所有柴火、木料及其它生活資料規范整齊堆放。”擔任了22年村民小組長、3年多村支書的九斤翻開村規民約說。 走進胡批村民小組,雖然牛羊成群,但進村入戶的水泥路上很難見到牛羊的糞便和垃圾,愛護環境形成制度化、講究衛生成為村民的良好習慣。 “在政府還沒有開展環境綜合整治之前,我們村就已經組織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活動。按照居民居住片區,實行責任包干制,分5段對村道水泥路及周邊垃圾每周清掃一次、撿一次垃圾。把村民出工率與年底分紅掛鉤,提高了群眾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也保持了村莊環境衛生。其次,每年在村內組織義務植樹活動,截至目前,已經在公路沿線、村前屋后、田間地頭栽種樹苗上萬株,美化了環境、扮靚了家園。”九斤說。 除了村容村貌整潔,農戶家里也很干凈。走進村民追瑪央宗家,記者看到,從房前屋后到院子、從樓上客廳到樓下火房,窗明幾凈,物品堆放整齊,水缸里的水也清澈見底。 村民星星家雖然正在建蓋圍墻、大門,屋內卻沒有一絲灰塵。走進主人家,就能感受到女主人的賢淑。星星說:“以前,大家都沒有講衛生的習慣,到處臟兮兮的。現在大家都愛講衛生了,一家比一家干凈衛生,講究衛生已成為一種榮耀。” “胡批老村原來在小中甸水庫下游,2012年后,胡批村48戶搬遷到國道214線附近,新建了現在的村子。村子搬遷嚴格劃定了紅線,避免了亂蓋亂建,侵占草原。”九斤說,“按照村規,全村所有的農戶都在紅線以內建蓋房屋,至今沒有出現任何一起亂建行為。” 在戶籍、戶口管理方面,和平村村規民約規定,“有下列情形的農戶不得分戶:1、子女未成家之前;2、當家的子女與其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3、因離婚而回原戶、且未撫養子女的家庭成員;4、未經過村民小組戶代表同意的。”從搬遷前后數據顯示,胡批村民小組從38戶增加到了48戶。30年間,全村僅增加了10戶。通過嚴格的戶籍管理,胡批村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耕地和草原,至今,胡批組的草原面積居和平村之首。 和平村村規民約規定:“要破除封建迷信,反對婚喪嫁娶鋪張浪費,提倡勤儉持家、節約辦事。”而在胡批村民小組,村規得到了進一步細化完善。 村民齊春的兒子結婚就嚴格執行了這一標準。齊春說:“藏族婚禮一般是非常隆重的,親朋好友、鄰里鄉親都會前來祝賀。自村規民約出臺后,大家都自覺遵守。去年,兒子迎娶了聯合村的姑娘,宴席只擺了50桌(以前沒有要求),每桌12道菜(以前至少15道菜),到女方接親車輛15輛(以前20多輛),女方送親不到50人(以前60至70人)。相比之前辦喜事,迎來送往的少了,大大節省了結婚成本。”如今,這一規定早已成為了家家戶戶遵守的自律準則。 從無到有,從貧窮到如今的好日子,九斤見證了胡批組的發展。他從父親留給他的木箱子里翻出當年接手村民小組長時的移交單,上面顯示,1996年,胡批組集體共有資金2900多元。而去年,組里分紅資金就達10多萬元。今年預計分紅資金達30多萬元。近年來,胡批組依托洋塘曲旅游資源、政府項目建設、發展集體經濟、招商引資推進鄉村旅游等,讓全村人過上了好日子。 走進胡批組村民活動場所,村民活動室、黨員活動室、棋牌室、臺球室一應俱全。逢年過節,村民都會到活動場所開展活動,大大豐富了群眾生活。去年,村里還購買了兩臺拖拉機,農忙季節,村民只需花每畝20元錢的油費,便可以完成犁地、耙田等作業,由村集體出資聘請駕駛員,最大限度減輕了群眾負擔。 而今,在移風易俗的引領下,一個更加團結、文明、和諧、友愛的胡批組正在大步向前。(和泰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