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創業 吳姍蕙 ![]() ![]() ![]() “比起養豬養牛,養蜂不會破壞這里的環境。”做過5年護林員的余新華,生態保護的觀念已根植于心中。他的蜂場與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塔城滇金絲猴研究點隔著一道山溝遙遙相望,與響古箐滇金絲猴比鄰而居。 保護區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養蜂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我10多歲的時候,父親就在山里養蜂。”父親養蜂方法是靠著自己摸索出來的,而余新華的養蜂則是經過了專業培訓。“在保護區管護局的協調和引導下,維西縣扶貧辦、工商聯、藏東培訓中心還有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等很多單位走進保護區,對群眾的養蜂、中藥材種植提供過幫助和培訓,余新華現在用的蜂箱就是阿拉善SEE提供的。 余新華學以致用做得很出色,養蜂的方式更加科學了,蜂蜜的品質就自然比以前好了許多。“前不久,一家公司把我的蜂蜜帶到北京檢測,檢測結果表明,我的蜂蜜是全國最好的一批。”余新華用刀把蜂胚劃開,金色的蜂蜜流淌出來,只是看看就讓人垂涎三尺。 在響古箐村民小組,48歲的余新華是養蜂、中藥材種植帶頭人。他的蜂場建在退耕還林分到的5畝山地上,除了養殖喜馬拉雅蜂,他還在蜂場中間種植花椒、木瓜,在蜂場外圍種植附子、木香、重樓等中藥材,家里養著幾頭牛,可謂是個“多面手”。 余新華一家五口,上有75歲的老父親,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昆明當警察,小兒子還在讀大學。去年,賣蜂蜜、賣中藥材、賣牛的收入有3.7萬元左右,日子過得有滋味,有盼頭。 “今年有50多個蜂箱,到7月份就可以割蜂蜜了。如果雨水不是太多,今年預計可以收到400斤左右的蜂蜜,按每斤130元的市價來算,就是5萬多塊。”余新華樂呵呵地說。 從蜂場的木屋向外望去,微風細雨間,目之所及盡是一片青翠。在蜂場外圍,附子和木香長勢喜人,也在預示著余新華的2018年生活會更上一層樓。 “以前種青稞和麥子,現在種中藥材價值更高。”余新華說,他現在的目標是要把養蜂和種植中藥材的致富經驗推廣到響古箐上中下三個組去,帶著大家一起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