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三壩鄉瓦刷村黨員致富帶頭人楊俊生 ● 陳義 7月13日一大早,位于香格里拉市香巴拉小鎮門口的三壩農業產品生鮮批發超市早已排起了長隊,爭先購買三壩土豬肉,這樣的場景一直持續到中午。這是三壩鄉瓦刷村黨員楊俊生在香格里拉市城區開設的三壩土豬肉銷售點。 楊俊生出生在三壩鄉瓦刷村,退伍后被安置在電力公司,有著一份讓人艷羨的穩定工作,但閑暇之余每次回鄉時,看到家鄉群眾養殖的土豬銷路不暢,群眾生活異常困難,他心里真不是滋味,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放棄工作,自主創業,養豬致富。一個好不容易走出農村的青年回鄉當豬倌,這無疑在全村掀起軒然大波。父母更是接受不了他的選擇。但楊俊生認定的目標就要闖一闖。他想方設法做通了父母的工作,毅然走上了養豬創業之路。 萬事開頭難。為了選擇養豬場廠址,他不顧疲勞四處尋找,人一下子憔悴了很多。他主動出面與村里聯系,最終將瓦刷村的一片荒山定為養殖場的廠址。為了籌措資金,他借遍了所有的親戚朋友,跑了多家銀行,終于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有了第一筆資金。2007年楊俊生投資40多萬元建起了豬舍,購買了豬苗、豬料和獸藥,開始了艱難創業。養豬的活又臟又累,特別是夏天,豬舍糞便臭氣熏天,蒼蠅鋪天蓋地,讓人惡心。一般人見了都會敬而遠之、繞道而行,但楊俊生毫不顧忌,一門心思撲在創業上。他自己動手清理糞池、藥殺蒼蠅、打掃衛生,使場內外保持得干干凈凈。養殖過程中遇到技術難題,他便查資料、找書籍,有時專門跑到香格里拉市畜牧局甚至更遠的地方找專家咨詢。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養的豬沒病沒災、膘肥體壯,甚是喜人。但出欄時,意外卻出現了。由于養殖品種全是本地雜草豬,很難進入香格里拉的豬肉市場,他還清楚的記得2009年7月的一天,40多頭豬無法在市場上銷售,由于氣溫高,無奈之下回去用豬向村民換了包谷,那一次賠得血本無歸。 但好強的楊俊生沒有被困難打倒,有了第一年的經歷,第二年他吸取教訓,對市場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認為養豬市場前景是好的,自己養豬沒有致富,關鍵原因是養的豬品種差,不被市場所接受。要想改變這個現狀,就必須改良豬的品種,他想到三壩土豬其實品質很好,其特點是肉質好、皮厚、肥肉多,油氣好,他從瓦刷村民家里收購優良純種豬繁育,他通過采取傳統的放養方式,并保證豬在生長期有足夠的運動量,在香格里拉市三農貿市場租了攤位,打出了“三壩土豬肉”的牌子,由于他喂養的豬品質好,味道好,又是不喂任何添加飼料的綠色產品,受到了市民的青睞,養殖效益開始凸顯。 在養殖中取得初步效益的楊俊生越來越明白,要在養豬市場上站住腳根子,必須要打造品牌,為此他抓住生豬價格上揚、國家扶持大型養豬場的良好機遇,不斷加大養豬的技術進行良種繁育。在喂養過程中堅持“綠色、生態”的理念,種植了600多畝青飼料,楊俊生采取傳統的養殖方式,雖然出欄的時間比一般的豬要多幾個月,但出欄的肉豬品質優良率達到了90%,每出欄一次都被銷售一空。 為了帶動更多的村民發家致富,楊俊生通過舉辦專題技術講座等方式,把自己多年積累的養殖技術和經驗,無償傳授給村民和群眾,并從經濟、社會效益等方面與養殖戶算明白賬,鼓勵他們實行科學飼養、規范管理,加快脫貧步伐。楊俊生成立了“三壩鄉中心農民養豬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模式,對有養殖愿望的無資金戶、特困戶免費提供仔豬和養殖技術,幫助他們脫貧致富,以青飼料喂養的方式,打造綠色產品,叫響品牌。目前合作社有600戶,每年出欄5700多頭,合作社分別在香格里拉市三農貿市場、香巴拉小鎮后門、香巴拉小鎮社區超市、長征路云輝超市設立了銷售點,每天銷售17頭生豬。合作社年創毛利達500多萬元,有效地帶動了當地群眾的脫貧步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