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學寶 何莉杰 ▲扎史品初排查過往車輛。 ▲向群眾發放交通安全宣傳材料。 查緝重點人員、講解村民交通規則、為過往人員提供幫助……近日,在德欽縣羊拉鄉羅仁卡點,羊拉交警中隊中隊長扎史品初帶著兩名輔警正在執行查緝任務,高原熾烈的陽光把他們曬得黝黑。 “氧氣吃不飽、四季穿棉襖、風吹石頭掉、冰雪線上跑。”這是羊拉交警工作環境的真實寫照。“這里只有兩個季節,一個是冬季,一個是大約在冬季。”扎史品初風趣地說。 發揚“羊拉公安精神” 德欽縣羊拉鄉位于云南省最北端,地處滇、川、藏三省交界處,素有“雞鳴三省”之稱,這里是云南最后一個通公路的地方。 1991年出生的扎史品初是一位藏族漢子,2012年參加工作,2016年至今任羊拉交警中隊中隊長。 2017年1月,地處滇川藏三省區交界處的羅仁檢查卡點成立后,那兩頂側立于懸崖邊的帳篷,便成了扎史品初固定的工作地點。無論是風吹日曬,還是雨雪交加,每天早上8點,他都能準時到崗開展一天的工作。有時候,他會找個有信號的地方,給父親打個電話,向他“取經”。 扎史品初的爺爺是一名離休干部,曾在羊拉剿過匪,后來參加了公安工作。扎史品初的父親阿柱在1988年至1990年期間,任羊拉派出所所長。對于兒子扎史品初的選擇,阿柱很支持,他希望兒子能在羊拉得到鍛煉,并將“羊拉公安精神”繼承發揚,用堅守與奉獻去實現新時代警察的價值。 “三四月份的時候,峽谷的風特別大,坐在帳篷里就像坐在船上一樣,搖搖晃晃的,感覺隨時都有可能被大風吹走。”扎史品初說。從事公安交警工作6年來,扎史品初圓滿完成了各項公安交通管理任務,實現了從學生向一名合格公安交警的轉變。 苦中作樂不負青春 扎史品初雖然是德欽人,但在沒分配到羊拉派出所之前,他從未踏足過這片土地。第一天來到這里的場景,他一輩子也無法忘懷:“我一邊開車一邊想,怎么開了半天還沒到。” “作為一名90后,剛來到這個卡點時特別不習慣,休息時要是遇上停電,手機連信號都沒有,只能干坐著發呆。冬天又不能在帳篷里燒火,取暖便成了難題。”經過6年的錘煉,如今,扎史品初早已習慣這樣披星戴月的工作狀態。 在扎史品初看來,不下雨或不下雪對他們而言就是最好的天氣。每年3至4月,這里都會有大風呼嘯而過,等到6、7月雨季來臨時,塌方和泥石流就像“老朋友”一樣,會不經意間出來打個照面。但最讓人頭疼的還是冬季,一旦道路結冰就會封路,封路就意味著外面的任何物資都進不來,他們的主食就會變成泡面。“超市里各種方便面的味道我幾乎都嘗遍了。” “大山里的黑夜,出奇的寂靜,有時候會讓人心里莫名的發慌。”休息時,扎史品初會和同事一起對著大山放聲歌唱,這也是他們唯一的娛樂方式。山谷間回蕩著的悠揚歌聲,亦是駐扎在羊拉鄉公安民警們奉獻青春的一種見證。 交警工作讓扎史品初領悟到做人、愛崗、愛民的深刻內涵,這更加堅定了他扎根基層、一心為民的志向。 交警的崗位就該在路上 羅仁檢查卡點的帳篷格外簡陋,共有兩間,一間只擺放著一張床,另一間用來辦公。帳篷外是一個生了銹的鐵爐子。 扎史品初在卡點的主要工作是對進出人員進行排查和查處車輛交通違法行為。在一級勤務期間,他們每天24小時都要堅守在卡點上,風雨無阻。 在這片平均海拔3160米的雪域高原上,發生交通事故大都可以稱之為“空難”,交通事故中,要么是車掉入湍急的金沙江中,要么是翻到幾百米深的懸崖下,或者是被陡峭山壁上的落石砸中…… 為做好交通事故預防工作,加強交通安全管理,扎史品初常常與同事們一起走村入戶開展交通安全宣傳,通過以案說法,向村民們講解遵守交通法規的重要性。同時,通過微信群發布路況提示。在他們耐心細致的工作下,很多以前不習慣戴頭盔騎摩托車的群眾出門前都會自覺的戴上了頭盔。他們說:“現在不戴頭盔都不習慣了,總覺得戴著才安全。” 在扎史品初和同事們的努力下,轄區的交通事故數量大幅降低,傷亡人數也逐年降低。不僅如此,通過頻繁地宣傳交通安全知識,老百姓的出行安全意識得到明顯的提高。一年365天,他們幾乎每天都在路上,不是在向群眾宣傳交通安全知識,就是在查處交通違法行為,或是在處理交通事故,扎史品初說,交警的崗位就應該在路上。 深夜,羅仁檢查卡點帳篷外一團火正在升騰。扎史品初和同事們圍攏在火堆旁,烤去一天的疲憊。篝火在呼嘯的大風中越燒越旺,他們的斗志也在熾烈的火光中越燃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