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麗芹 白濟汛鄉表彰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和個人。 清涼的秋風吹過瀾滄江兩岸,玉米、稻谷、瓜果、藥材在秋露中漸次成熟,豐收的喜悅彌漫在維西縣白濟汛鄉的村村寨寨。 在打贏“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白濟汛鄉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以加快民族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為主線,以改善民生為重點,以各種創建活動為載體,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群眾和諧共融、守望互助,結下了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深厚情誼,長期保持了各民族團結和睦、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發展穩定的良好局面。 各族群眾和諧共融 抱團發展早脫貧 白濟汛鄉下轄11個村委會、166個村民小組,共有6911戶、26658人。境內居住著傈僳、納西、普米、漢等11種民族,基督教和天主教共存,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典型貧困鄉鎮。該鄉施底村是白濟汛鄉抱團發展產業,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 施底村共有9個村民小組、267戶、1003人。2012年,在村黨總支的牽頭下,該村成立了盛大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全村193戶村民加入合作社,共同發展“共元黑豬”養殖,決戰脫貧攻堅。2014年12月21日,合作社成功注冊“共元黑豬”商標,群眾有了穩定增收的產業。 “由傈僳族、納西族、白族、普米族、漢族組成的合作社社員,有的種飼料、有的加工飼料、有的飼養母豬、有的養肥豬、有的跑銷售,大家分工協作,抱團發展,逐步形成一條集飼料種植——良種豬繁育——飼料加工——商品豬育肥——有機肥料利用(沼氣開發、堆糞發酵)的完整產業鏈條和綠色循環經濟,目前,已帶動年出欄生豬20頭以上的農戶50戶?!笔┑状宕鍎招麄鲉T楊建強說,合作社現存欄優質共元黑豬600余頭,推廣共元優質品種豬1680頭,出欄肥豬1100頭,實現年銷售收入261萬元,創利61萬元,有力地帶動了群眾增收。 為了使各民族貧困群眾都能增收脫貧,該鄉制定出臺了《白濟汛鄉關于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實施方案》,全面落實國家關于直過民族的特殊政策支持,通過智力扶貧、項目扶貧、產業扶貧、政策扶貧、人才扶貧、就業扶貧等方式,扎實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形成高半山區以養蜂及糯山藥、天麻、優質水果種植為主的優勢產業帶;半山區以土雞、生豬養殖為主的優勢產業帶;河谷地區以生豬養殖、蔬菜種植為主的優勢產業帶。同時,做強養殖業、中藥材、經濟林果、雜糧“四個產業”,培育傈家黑烏雞、生態土豬、碧羅糯山藥、生態肉牛、生態蔬菜、野生天麻等“六大特色產業” ,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農業產業和傳統民族文化產業,讓各民族貧困群眾抱團發展產業,達到共同增收、脫貧摘帽的目的。 一視同仁 共享發展 碧羅村挖奪米底村民小組是個純傈僳族村寨,大部分群眾都是基督教徒。近日,村民王付隊家正在地里除草,組里每戶人家都派一個人前來幫忙。 “相互幫忙干活是我們村長期以來形成的一個習慣,不管是信教的群眾還是不信教的群眾,大家住在一個村里,都是親戚、鄰居?!蓖醺蛾犝f。 碧羅村團結和睦的美好現狀,得益于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建設的成果。 碧羅村下轄19個村民小組,有637戶、3376人,其中,在冊的信教群眾有938人。村內居住著傈僳、納西、怒、漢4個民族,傈僳族群眾占總人口的99%以上。過去,由于發展落后,碧羅村存在信教群眾與非信教群眾之間不團結、不來往,信教群眾因為對教規教義的理解不同而不團結、不來往的情況。 2016年,碧羅村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先后投入550萬元,用于道路硬化、庭院改造、太陽能熱水器安裝、房屋外觀統一等項目建設?!霸陧椖繉嵤┲校覀儗π沤倘罕娕c不信教群眾一視同仁,讓大家都能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溫暖?!?碧羅村黨總支書記唐春華說。同時,該村還結合實際,深入教堂點和群眾家中多次開展多輪傈漢雙語政策宣講,讓廣大群眾明白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都是一樣的,都有權利享受社會主義發展成果,都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進一步筑牢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思想意識。 近年來,白濟汛鄉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活動中,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堅持把抓項目、育產業、強基礎作為工作重點,加快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和傳統民族特色鄉村建設,著力補齊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短板,讓各族群眾共享繁榮發展成果。 繁榮民族文化 豐富精神家園 “在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過程中,白濟汛鄉始終把推進民族文化繁榮作為創建的主要內容,讓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交流成為民族團結的潤滑劑、催化劑、黏合劑?!卑诐脆l宣傳委員楊永明說。 近年來,白濟汛鄉以“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加大對少數民族文藝團體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強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保護,構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由鄉文化站牽頭,進一步挖掘本土傳統文化,鞏固好非物質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培育傳承接班人,鼓勵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文化產品創作,精心組織一批反映當代少數民族群眾現實生活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同時,進一步加快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文體服務中心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建設,保障全鄉基層文化設施有效運轉。該鄉每年表彰一次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和個人,每年開展“感黨恩 明政策 創四美 激活力 促脫貧”文藝巡演活動,用少數民族語言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和脫貧攻堅、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政策,讓“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和“五個認同”的思想深入人心,夯實民族團結和諧的群眾思想基礎,引導各族群眾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共同繁榮發展。 |